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我國各地軍閥長期處於混戰局面。在眾多的軍閥之中,川軍因為一手拿步槍、一手拿煙槍消極內戰,被其他軍閥譏笑為「雙槍兵」。在一系列事變爆發之後,中央軍蔣介石與川軍劉湘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內戰一觸即發。但基於統一抗戰的共識,蔣劉二人達成了整軍抗戰的共識,並奠定了國民政府安川抗戰的基礎。川軍經過整軍,裁撤了大量老弱,番號也開始和全國接軌。
為了阻止中國團結抗日、和平統一的進程,日軍在川康整軍會議成功召開之際,發動了「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全面抗戰爆發後,川軍一改往日軍閥內戰時的作風,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上,川軍將士置生死於不顧。劉湘去世前態度堅決地說:「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這便是川軍抗日救國、以死報國最好的概括。
川軍在抗日戰爭中是怎樣的表現呢?比較著名的便是「死字旗」的故事。1937年,四川的一名學生王建堂投筆從戎,組建「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準備出川抗日。年邁的父親無法親自送行,便託人帶給他一面寫有「死」字的旗幟。在中間大大的「死」字右邊寫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左邊則是: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這一面死字旗是當時川人抗戰精神的一個縮影,幾百要個這樣的縮影,組成了川軍視死如歸的精神。自從熱兵器出現後,戰場便不再是人多就能取勝的,但川軍的裝備卻差到了極點。比如川軍第22集團軍,堂堂一個集團軍,居然連一門火炮都沒有。當然這並不是個例,20軍最好的步槍是漢陽造,而這漢陽造還只占了3成,一個排甚至只有一挺輕機槍!22軍則還要差,最好的裝備只是迫擊炮。
抗戰期間中央軍是中國軍隊中裝備最好的,但仍然和日軍保持較大差距,川軍在日軍面前,幾乎就是一支冷兵器的部隊。但即便差距懸殊,川軍也未曾後退。1937年10月,川軍43軍26師接替中央軍36師駐守大場陣地。面對調集了上千門各類火炮和空中支援的日軍,裝備落後的26軍根本沒有獲勝的希望。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必敗,所以蔣介石才撤走了自己的中央軍,讓川軍上。
日本兵的個頭雖然因為基因問題普遍比中國士兵矮小,但因為訓練充分且營養補給較好,拼刺刀時往往能碾壓中國士兵。不像抗日神劇里一個人全殲日軍小隊,真實的戰場上往往都是犧牲四名中國士兵才能殺死一個日本兵。當日軍衝進川軍的戰壕時,川軍許多士兵也知道拼刺刀必輸,索性就拉了手榴彈和日軍同歸於盡。有著武士道傳統的日軍,經常會組織敢死隊,但是川軍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有死無生」。
川軍26師不僅裝備差,編制也只有1萬人。可就是憑藉這1萬人,川軍以「自損一千、殺敵八百」的方式,硬生生將大場陣地死守了7天7夜!當奉命撤下來時,原來1萬人的編制還剩600人!26師的4個團長還剩兩個,都不同程度負傷。14個營帳戰死13個、連排級的基層軍官陣亡超過250人,近乎全部犧牲!在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大是大非上,川軍從未負國!
我們今天能夠在這炎炎夏日,吹著空調吃著瓜、連著wifi笑哈哈,全都離不開當年一批又一批的抗日將士的前赴後繼。沒有他們的犧牲,何來我們今日的太平和幸福呢?向川軍致敬!向所有抵禦外辱而付出一切的烈士和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