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縣中

2024-10-12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周悅/文 在中國,縣域普通高中占據了全國教育體系的半壁江山。由於教育資源緊張,大部分縣市只能支撐一到兩所較好的中學發展,也就是內容「縣中」。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縣鄉的孩子們只要考進縣中,就等於「一隻腳邁進重點大學的大門」。那時,「縣中現象」令人矚目,縣中甚至吸引了不少城裡的孩子就讀,可以說縣中是鄉村學子改變命運的主要通道。

然而,近些年來,縣中尖子生大量流失,清北率和本科率連年下滑,師資結構不合理,教育資源向省市集中的現象屢見不鮮。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華從2018年開始關注縣中教育,每年都會組織團隊去各地縣中調研,去過十幾個省、四十個縣、近百所中學,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匯聚成最新出版的《縣中:中國縣域教育田野透視》一書。

在這本書里,楊華認為縣中衰弱最直接的原因是超級中學的跨區域「掐尖」。實際上,超級中學除了掐尖、極端推行應試教育和巨量投入資源之外,並沒有其他超出縣中的先進經驗。但他們受益於當下的高考制度,仍被教育部門默許「掐尖」。振興縣中必須先解決這一問題。

楊華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是做題的機器。他發現經歷殘酷競爭、在高考中「內卷」後的這一代人,正在變得更加迷茫、失落。

「縣中不能沒有清北生」

楊華從2007年開始做農村研究,最初關注的是縣鄉治理的問題。在田野調研的過程中,他經常要和當地的老師、校長打交道。在和他們的交談中,楊華發現大量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進入城市,這讓他意識到縣域教育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從2018年開始,楊華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去各地縣中調研。他們發現,中國縣中的變化是全面的、系統的,最顯著的風向標就是從縣中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數量斷崖式下降。

比如,湖北恩施某地的重點縣中過去能出十幾名清北生,但是近些年降到個位數,今年只有1名學生。這種變化難以逆轉。30多所湖北省縣域高中里,僅有少數幾所縣中今年高考還能勉強依靠國家專項政策考出清北生。絕大部分縣中沒有清北生,重本率、本科率也在下滑。

陝西省的情況也非常相似,去年全省76個縣級地區,只有10個縣有清北生,共計13人,占全省清北錄取人數的比例4.9%。西安市的清北錄取人數占全省的87%。

在雲南某地級市,全市除開城區高中外,下面縣中高考特控上線率(特殊類型招生錄取控制線)普遍只有2%—7%。

楊華認為:「縣中不能沒有清北生。在現行綜合教育評價體系下,清北生作為參照系對於縣域教育的資源分配、體系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他進一步解釋清北生對教學的重要性,當一所學校有衝擊清北的尖子生,也會對優等生、中等生有良好的「傳幫帶」作用,形成正反饋的學習氛圍。縣域家長看到每年有清北生也會信任當地縣中的教育水平。

反之,當縣中一兩年都沒有清北生,即便是在縣內有穩定工作的公務員與教師家庭,也會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市區、省內讀書。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優質生源從小學、中學階段就開始大量流失,縣域以下的鄉、鎮、村難以招生和辦學,從而削弱整個縣域教育體系。

教育焦慮

楊華在調研中觀察到,所有的縣中校長都在絞盡腦汁想辦法擺脫現狀。然而,縣中自救正在讓教育變得更極端,「三苦精神」在縣中被廣為強調,即領導苦管、教師苦教、學生苦學。

在眾多管理方式中,最常規的是精確控制學生的作息時間:早自習時間提前到6點、晚自習延長至晚上10點半以後、午飯時間被限定在30分鐘以內、每周休息變為月休一天或者半天。

更進階的是建立殘酷的競爭體系,重點班內實行「末位淘汰制」,每次考試的最後幾名會被淘汰;班級內設置舉報箱、批評榜等,上課發獃、看一眼窗外,都會被巡查的老師記錄在案。同學之間的競爭關係也變得十分微妙,即便是同桌,也不聊天不說話,一秒鐘都不能浪費在學習以外的事上。

除此之外,不少民辦中學和縣中還學習超級中學的模式,比如一些縣中開始提前招收初中尖子生,用兩年的時間學完初中知識,然後提前一年學習高中知識,高中三年就用來複習;或者縣中成立初中部,提前招收尖子生,提前半年計劃招生等等。

楊華認為縣中強化應試教育的措施治標不治本。

普遍的情況是,留在縣中的孩子因為升學率下滑,努力三年只能上大專,這讓他們更加迷茫、無望,對「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減弱。離開縣中的孩子,他們的壓力提前轉移到中學、小學階段,他們的競爭變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實力比拼。

家長要提前為擇校做準備,增加了購買市區學區房的壓力,母親還要全職陪讀。孩子則要在小學學初中的知識、初中學高中的知識。當孩子的成績不符合預期,便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楊華認為縣中衰弱帶來了全民教育焦慮。教育競爭的範圍越小,競爭壓力越小,教育焦慮越輕。中考競爭最好以鄉校為載體,高考競爭最好以縣域為層級、以縣中為載體,但由於縣中衰弱,教育變成以家庭為單位,在市、省進行競爭,難度一下就放大數十倍、數百倍。

超級中學掐尖

楊華發現,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縣中的衰弱較中西部地區縣中更加普遍。比如浙江某百強縣,每年在教育上投入高達15億元,遠超某些市級水平,但是仍然無法阻止當地縣中教學數據的走弱。

楊華在大量調研後得到一個結論:真正對縣中構成致命傷害的是超級中學的掐尖,而不是普遍認知中的縣級財政投入不足。

以湖北某縣為例,每年有十幾名尖子生被全省排名前三的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掐走」,30多名學生被黃岡中學「掐走」,數十名學生被武漢其他中學「掐走」。縣教育部門本來不願意放走尖子生的學籍,但是又沒有相關政策,最終還是要放。

自2010年以來,各省都依託省內超級中學,建立起教育集團。他們往往頂著「名校」「教育牌子」的名頭宣傳教育理念與先進模式。實際上,超級中學除了掐尖、極端應試教育和巨量資源投入之外,沒有其他超出縣中的先進經驗。

楊華解釋,縣中生源結構由尖子生、優等生、中等生和後進生構成。從全國各縣來看,尖子生的比例普遍在1%—3%波動。也就是說,無論怎麼考,清北生都出自這一批人之中。掐尖是把既定的尖子生集中在一起,學生能考上清北等名校,並不完全是超級中學的功勞。

超級中學為了吸引頂尖生源會開出各式條件,比如常見的獎學金、免學費等基本資源,一個學生獎勵5萬—10萬元並不罕見;有的還免費為家長提供陪讀套房、解決父母就業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隱蔽的設計,比如一些學校會把搖號名額少報,留下掐尖名額,提前一年簽約等等,這些都是被默許存在的。

近些年來,許多超級中學開始主動「造神」,製造了諸如「13歲清華」「15歲北大」的競賽神童之類的神話。歸根結底就是提前選拔,讓幾百個孩子從五六年級開始學競賽課程,從中選拔出一個「競賽神童」。

這個變化是因為學科競賽和強基計劃。以清北為例,在其全國招生計劃中,競賽和強基的錄取人數年年攀升,幾乎占到1/3。學生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五大全國競賽拿到國家級獎項,就能獲得清北保送資格或者被降分錄取。

競賽的保送名額並不納入高考統招計劃,屬於全國競爭。因此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競賽大省,每年被錄取的清北生更多。

對各省的教育部門而言,支持一所超級中學搞競賽是在角逐清北等名校招生名額的增量,這就給其極大的動力允許超級中學搶生源、辦分校和挖師資。

超級中學能夠花重金挖角全省範圍內的競賽教練,一個金牌競賽教練的市場年薪至少在100萬元,這遠不是縣、市級的公共財政所能支撐的。

超級中學通過提前培養、提前競爭等產業化模式「製造競賽天才」,也讓省級教育部門的清北業績更好看。相應地,省級教育部門為了清北業績,會在跨區招生、辦學,培優補課和資源投入等各方面給這些超級中學一定的照顧,以確保省教育部門能在省級高考錦標賽中勝出。

楊華團隊在浙江、雲南、湖南、山西、四川、河北等省調研均發現,凡是有超級中學無序掐尖招生的情況,背後必然有各種各樣省市教育部門開的口子。比如,中部某超級中學的「專縣生」計劃,也是省里專門為其量身定製的,即允許該中學自主在全省招生優質生源,每個縣都要完成相應的指標。

楊華認為,縣中振興首先需要規範超級中學的辦學和招生,掐斷超級中學跨區域掐尖的政策鏈條和利益鏈條。只有重構縣中生源,振興縣中的其他政策才能發揮作用;其次,也要重構縣域教育體系,抓好縣域小學、初中的教育教學管理,讓鄉村孩子能夠就近、低成本地接受相對優質的義務教育,從而為縣中輸出大量優質學生。

高考後「失落的一代人」

楊華出生在湖南郴州,他高中在一所縣中就讀。他回憶那時很自由,有充裕的時間可以休息。下午5點20分下課,晚上7點鐘上課,吃完晚飯,他能和同學踢一場足球或者繞著學校的山走一圈。周末休息一天,同學們會爭著看電視,了解縣城以外的天地。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縣鄉的孩子們只要考進縣中,就等於「一隻腳邁進重點大學的大門」。當地社會也對縣域教育抱有信心,學生家長沒有太大的擇校壓力,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相對較輕,縣域教育生態是比較寬鬆和健康的。

現在這一切都變了。他在衡陽一所中學看到,現在的高中生晚飯休息時間只有20分鐘,有些學生教室在五樓,急忙跑到校門口的時候飯就涼了,沒吃兩口就要回去上晚自習。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態可想而知。

楊華接觸了很多學生,他們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進入了一所較好的大學,第一感受是茫然。當人生不需要刷題後,他們在大學裡失去了方向。有些學生,把高考的習慣帶入大學,追求績點,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成績比身邊的人好一些。

實際上,回到高中階段,大量動員形式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們的價值觀,他們被灌輸了「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之類的想法。這種刻意製造的對立,讓許多學生認為讀書就是為了通過高考這場試煉,為了超越他人、超越階級。

楊華強調:「不能苛責學生,這是整個教育的問題。如果真的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政策制定,高考制度和教育體系將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高考不是要選拔天才,只是要選拔一般的人才,因為它是一個普遍的制度。如果一個孩子是天才,讓其自己成長出來,自己冒出來就行了,不需要這樣的制度、花這麼大的成本去發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3009f5a1872ac52c6eabdd6e0ba61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