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國談第7年:支持創新信號明顯

2024-11-01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10月30日,為期3天半的2024年國家醫保談判正式收官。

今年共有162個通用名藥品確認參加談判/競價,包括醫保目錄外117種和目錄內45種。據經濟觀察報統計,2022年、2023年,參與談判/競價的目錄外品種數量分別為147個、143個。從目錄外參加談判/競價的藥品數量來看,今年的醫保談判壓力似乎沒那麼大。

但9月19日,國家醫保局針對今年通過醫保談判形式審查品種的企業開了一場溝通會,在會上提及,今年國家醫保談判綜合審評過評率不足50%。一位參加醫保談判的企業代表認為,綜合審評「斃掉的藥很多,所以正式談判的目錄外品種反而少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醫保局在10月24日發布了一則消息,稱醫保談判對創新藥支持成效顯著。業內認為,在正式談判前夕釋放對創新藥的支持信號,無論最後的談判結果如何,「支持的態度是很明顯的」。

根據國家醫保局的工作安排,預計11月份公布談判結果,新版藥品目錄將於2025年1月1日起實施。

更從容的談判

今年是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連續第7年對醫保藥品目錄進行調整,在「一年一調」的狀態下,過去6年,國家醫保已經累計新調入藥品744種。

多位參與談判的企業代表告訴經濟觀察報,相比前幾年,現在的醫保談判規則已經非常清晰,談判雙方也都對流程很熟悉,大家都更從容。

這種從容從談判現場也可見一斑:現場外等候的藥企人士少了,不同企業之間的場外交流也少了,企業代表候場談判時的神情也更加鬆弛。顯然,醫保談判已經是常態化的動作了。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今年的醫保談判和往年一樣,由全國各地遴選的25名醫保部門的談判專家,分成5個小組進行談判。每一個談判品種可以有3個企業代表入場,每個品種談判時間為30分鐘,大多數品種採取的是比價磋商的談判方式,即由國家醫保局先確定醫保支付預期價,企業有兩次報價機會,若兩次報價都比醫保局給出的意向價格高15%,則出局。

但事實上,有些產品的談判時間會延長,一位參加了談判的藥企人士表示,因為「企業和醫保局都不願意放棄」。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首日談判集中在麻醉、鎮痛、精神類藥物等領域,第二天主要聚焦腫瘤藥物和糖尿病類藥物,第三天主要是腫瘤藥物和中成藥,最後半天則主要是非獨家的競價品種。跟往年的品種排布相似,「複雜的、難談的往後放」。

從具體的藥品來看,包括康方生物(09926.HK)的雙抗、恆瑞醫藥(600276.SH)的奧特康唑膠囊、雲頂新耀(01952.HK)的布地奈德腸溶膠囊、信達生物(01801.HK)的托萊西單抗注射液、諾華製藥的英克司蘭納注射液和奧法妥木單抗注射液、人福醫藥(600079.SH)的氯巴占片、百奧泰(688177.SH)的枸櫞酸倍維巴肽注射液等都參加了醫保談判。

到場的藥企代表,包括康方生物董事長夏瑜、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黃彬、百時美施貴寶政府事務副總裁鄧閱昕、綠葉製藥(02186.HK)首席商務官梁怡、雲頂新耀執行長羅永慶、先聲藥業(02096.HK)副總裁陸劍雪、信達生物全職顧問周雲曙等。其中多位是談判「老手」,如黃彬與鄧閱昕,兩人此前均有「靈魂砍價」系列視頻廣為傳播。

經濟觀察報向多家企業了解到,今年的談判規則較往年並無太大變化,但行業內對談判結果都更加緊張,因為有多個應該簡易續約的藥品因占用醫保基金多,今年必須重新坐上談判桌,這是進一步降價的明確信號。

根據醫保局公布的規則,目錄內需要重新談判的藥品,一是因為新增加了適應證,但更可能的原因是藥品的銷售超預期,也就是進入醫保目錄後藥品快速放量,醫保基金實際支出超過此前企業預估的200%,這時候就必須重新談判。這部分產品在參加談判/競價的目錄內45種藥品內。

強調支持創新

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在堅持「保基本」的前提下,通過及時將創新藥以合理價格納入目錄,並支持加快臨床應用等方式,支持創新藥發展。

根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通過談判新增進入醫保目錄的105個藥品,前三季度惠及797.8萬人次,9月份藥品銷售額是1月份的7倍。6年來,談判新增的446個藥品,協議期內醫保基金累計支出超3400億元,惠及8億人次,帶動相關藥品銷售總額近5000億元。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公立醫院採購的藥品中,目錄內藥品採購金額占比已超90%。

這些新增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有相當一部分是創新藥。在正式談判前發布這組數據,是國家醫保局在清晰表明支持創新的態度。

毫無疑問,對中國的創新藥來說,進醫保是「兵家必爭之地」。但醫保基金的定位是「保基本」,而創新藥因為臨床價值高往往價格也高。

事實上,跟此前幾年「靈魂砍價」的主旋律相比,2023年的主旋律就已經變成支持醫藥創新。很明顯的變化是,既沒有體現談判代表和企業分毫必爭的「靈魂砍價」小視頻刷屏,也不再強調談判代表如何通過談判技巧引導企業報出更低的價格。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目錄管理處負責人曾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醫保談判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可能是作為醫保方,需要在參保群眾的用藥需求、醫保基金的可承受能力和支持藥物的創新發展上努力尋找一個平衡點,在堅守「保基本」定位的前提下,更好支持醫藥創新發展。對此,國家醫保局不斷健全完善醫保藥品評價機制,特別是創新藥評價,統籌考慮上述三方面因素,更加科學、合理地開展目錄談判准入工作。

事實上,前述9月19日會議釋放的主要信號是,醫保基金收支壓力吃緊,今年的醫保談判對目錄外品種的創新性要求更高。

一位接近專家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臨床數據是否支撐有效性、安全性的判斷,有無循證醫學證據,這些是臨床專家和藥學專家主要考慮因素,年治療費用等價格因素主要是藥經專家和醫保方考慮因素,「如果說企業感覺到今年強調創新性,那他們體會得很對」。

業內一直流傳,醫保談判的潛在規則是「50萬元不談,30萬元不進」,即年治療費用超過50萬元的品種沒有機會上談判桌,年治療費用超過30萬元的品種沒有機會進入醫保目錄。以往只有極少數年治療費用超過50萬元的品種進入醫保談判環節且談判成功,如個別罕見病藥物。

2024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也進一步明確了對醫藥創新的全方位支持。2024年的國家醫保談判,也是《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通過後的首次國家醫保談判。

多家藥企人士表示,今年的總體感受還是基金比較緊張,對於今年能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的創新藥數量,還是要看最後的結果。他們也期待,除了醫保,創新藥的支付問題能有更多解決路徑,比如發展商業健康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9af76090a8fcb7059aa40a36aa8a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