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辭職:符號人物未畫句號

2024-10-31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伍里川/文 10月31日,姚明辭任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這樣解釋自己辭職的原因: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中國籃協,主要還是基於對中國籃球未來的考慮。按照章程,姚明的第二屆任期還剩兩年左右,他希望為新班子留下一個完整的奧運周期,以便他們更好地開展工作。

姚明任期內,中國籃球的成績確實不盡如人意。中國男籃接連兩次失去奧運會參賽資格,在亞洲的位置也從頂流滑落為二流。中國女籃在2022年拿到一次世界盃亞軍後,折戟於2024年巴黎奧運會小組賽。CBA聯賽也曾出過幾次風波。姚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坦言,擔任中國籃協主席的經歷很寶貴,有不少收穫,遺憾的則是國家隊的成績和表現沒有達到預期。

但是,回顧「姚主席」履職的這7年,也許並不能簡單地用成功或失敗來描述。要承認的是,姚明在任上確實幹了很多事。「姚主席」的接任者郭振明提及,2017年初的中國籃協實體化改革是國家體育總局推進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姚明利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資源以及理解,帶領大家為協會建立運行機制,充分體現了他的擔當。「有些基礎性的工作未必能立竿見影,有些已經開始顯露出效果」。

國家體育總局黨組對離任的姚明也給出了積極評價:姚明在厚植大眾籃球基礎、構建職業聯賽體系、提升國家隊水平、推進體教融合、推動籃球產業和文化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任職期間積累的人才資源、制度資源、社會資源,為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推動項目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跳出功過的範疇,我們也應該承認,姚明是中國籃球歷史上的一個很特別的符號。在姚明身上,一直寫著八個字:改革先鋒、民意希望。

其實,這個符號,在姚明的球員時代就烙印上了。姚明在休斯敦火箭隊的留洋時光,是姚明高光時刻的重要組成部分。彼時的中國男籃,還是亞洲的頂尖球隊。作為中國男籃的當家球星,他的遠赴重洋,正是中國籃球推進改革的一個標誌。他並不是第一個留洋的球員,但他絕對是最有國際影響力的留洋球員。他在火箭隊的榮耀時刻,激勵了很多年輕人走進球場,追尋夢想。那時,無數的人相信,在姚明之後,還會有更多青年才俊打進NBA。

他對中國男籃的作用,也幾乎是無人可比的。2008年,姚明作為中國男籃的領軍人物,隨隊在北京奧運會上拿到了第八名,這是中國男籃有史以來的第三個奧運會第八名。沒能再進一步改寫中國籃球的歷史,讓彼時的姚明深感遺憾。這場比賽之後,姚明一瘸一拐地走進新聞發布會會場,那一幕令人心疼。所有人都相信,輸給立陶宛只是技術原因,中國籃球實力不差,明天會更好。

在他退役後,「後姚明時代」作為一個詞條,曾經擊中過很多球迷的心。

9年之後,37歲的姚明在眾望所歸中當選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對籃球改革表達了前所未有的決心,社會各界對「姚主席」的鐵腕治理也信心百倍。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助理李穎川表示,這是中國籃球乃至中國體育事業改革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姚明擔任籃協主席這些年,並沒有阻擋住國家隊層面尤其是中國男籃的成績滑坡。但實事求是地評價一位為中國籃球傾盡所有的籃協主席的工作表現,從中既發現問題,也看到希望,才是理性的總結。唯有如此,中國籃球才能減少震盪和波折,始終走在改革的道路上。

幾乎所有人都希望姚明繼續為中國籃球貢獻力量。作為一個符號人物,人們希望他的辭職不是句號,對中國籃球的反思和改革仍然會繼續。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683fbb3a850099bc444db16ddf99e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