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老百姓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存錢,中華人民這個居安思危的思維那是代代傳承下來的,三年的疫情動盪讓大眾開始籌謀應對未知的風險了,其中存錢就是最明顯的一項措施。
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重磅數據,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體量直接翻了一倍多!
而且據數據表明,居民存款多增在2022年表現已經非常明顯,去年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遠遠高於2021年增加的9.9萬億住戶存款。
超額儲蓄從2022年就開始了
超額儲蓄並非只是在今年的一月份,其實總2022年就已經有苗頭了,只是具體的數據沒有辦法預測。
央行早前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中,也有各項數據顯示居民儲蓄意願的不斷增加,就去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來看,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1.8%,這項數據是有這個調查統計以來,數值最高的一次。
存款多了,其實就是意味著居民的消費意願降低了,而在居民日常的生活中,其中最大的一個占比就是日常消費、地產房產的購置等。2022年的超額存款有7.8萬億,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測算認為,這些超額的存款中,占比最高的就是日常消費、地產和理財贖回,這三位的占比大致為4:3:1。
這三個模塊其中最大的就是日常的消費,其中教育支出、居住支出、娛樂支出等等大概會占比到一個4萬億的缺口;同比例開看地產服務的缺口不考慮產業鏈的消耗的話大概是3萬億;再加上更多的居民傾向於把資產握在自己手裡,理財贖迴轉向居民儲蓄也有近1萬億的資金流向。
再來看2023年1月的開年數據,一個月達到6萬億的超額儲蓄,則意味著,即使疫情管控放開了,居民還是傾向於把錢定期或者長期儲蓄來作為資產配置。
當然了,對於接下來超額儲蓄會不會持續走高也有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一月份大多居民都會收到年終獎、獎金等多項超額收入,儲蓄量增加是必然的,其次是接下來疫情解除,消費者的消費慾望會持續增加,今年一月份的超額儲蓄情況只會是個例。
如何讓錢流入市場
但是不管怎麼樣,今年一月份這個單月最高記錄誕生以後,最讓各路經濟學家發愁的還是如何激發民眾的消費熱情,讓資金流回市場,激活市場。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記得,此前有專家就曾提出讓中國居民拿出存款的三分之一進行買房,從而讓資金流入地產行業,從而達到刺激全行業的一個計劃。報道一出,基本上是全民轟動,很多網友都紛紛質疑專家何不食肉糜,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讓居民資金有序的流回市場確實是一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畢竟錢還是要流動起來才能算是錢。
但是具體怎麼流動,還是有待商榷的,首先我們要考慮到的是為什麼居民會有如此高的存款意願,主要就是因為對未來持有悲觀態度,與其花錢消費不如將錢存起來為未來做一個防禦,所以對於消費意願的提升,其實就是讓居民先對未來產生期待。
而且隨著目前的中國老年化、少子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房子未來到底值不值錢,有沒有必要再賣都是一個問題。當然,一線城市、核心地段、資源豐富的地區房源一直都緊張,但是對於三四線,或者是邊緣地區來說,家庭是不是有必要再去投入在房產裡面就沒有意義了。
而且就算是有購房需求,目前地產商的各種負面消息頻出,地產商能不能按時交付、房產增值潛力是否值得投資也都是需要時間去證明的。
所以想要讓居民的超額存款流入市場並非是一個短期目標,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也是有必要的。
老百姓的消費意願在哪裡
當然,即使目前居民的消費慾望有所降低,但是該增長的領域勢頭也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在疫情後期,大眾對於健康意識的提高,以及中國正在進入的老年社會,都在給大健康產業抬頭締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
雖然在2022年,整體的經濟都比較低迷,尤其是到了年底多個醫療板塊從神壇上墜落,但是被戳破的只是泡沫,大健康產業是朝陽產業這一事實並未被之一。從十九大報告「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到二十大報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政策不斷強調健康產業的戰略高度。而且除了頂層設計以外,民眾自己對於健康的重視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從各大電商的數據來看就能夠看到,在大健康產業的終端環解,也就是藥品和醫療服務的購買,京東去年就收穫了全領域增長100%的成績,個別店鋪直接拉升到300%。尤其是是像抗衰領域,由於大眾認可度高,需求大而且單價高,更是持續霸占銷售榜首。
例如2021年誕生於美國哈佛實驗室的Regenerative Bio(重生科技)旗下的「樂梵」,今年剛引進京東平台,上架首月就收穫了上千萬的訂單,好評直接破萬。如此高度的熱情,能夠看出民眾對於自身健康程度的重視,以及高新產品的追求。
「樂梵」 作為美國波士頓首創【器官衰老時鐘】概念的管理品牌,跟同類別的抗衰產品比起來,更加注重對於多個器官的同步作用,利用AI製藥技術進行靶向干預,探索由內新生的健康理念。對於正在進入老年化的中國社會來說,需求量大也是肯定的。
當然,除了在抗衰領域,醫療服務的購買情況也增加了,除了體檢、保健等,甚至還衍生出了陪診、社區養老等新得健康服務行業,也是的大健康產業類目開始逐漸像精細化轉型。
總而言之,在目前的社會情況之下,中國居民超額存款的泄洪口到底在哪裡我們其實是不得而知的,社會的走向一直在變動,未知的疫情也還在暗處折服,但是不管怎麼樣,經濟復甦已經在慢慢抬頭了,未來的留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