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窮養」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多數都被父母「養窮」了

2023-03-29   糖果媽媽

原標題:被「窮養」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多數都被父母「養窮」了

常言道:「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說的是那些家裡條件不好的孩子往往會比同齡人懂事得更早,受到這樣的教育理念影響,現在即使很多生活條件的家庭,也會選擇窮養孩子,認為這樣的孩子長大會有出息。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01

網站上有個問題:有個經常對你「哭窮」的父母是種什麼體驗?

很多網友在下面紛紛留言,點贊最多的幾個描述是:自卑,覺得自己不配,不值得被愛......

其中有位博主就分享了自己從小到大被窮養的感受,博主表示:自己的家庭條件還可以,但爸媽卻經常會說出「我捨不得買」、「又給你花了一百塊」、「太貴了」、「以後買便宜點」、「少花點錢」這樣的話語。

博主十分不理解,自己父母為什麼每天都要和自己這樣講,難道是他們想要讓自己從小就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嗎?

但是這樣的方式讓自己從小就背負著巨大的「負疚感」,尤其是在每一次實現願望的同時,久而久之,這種「負疚感」會讓自己越來越不敢有願望,直至沒有。

同時,這種負疚感也會迫使自己塑造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形象,但這背後卻是一個又一個的願望破碎,一樁又一樁不了了之的心事。

以至於長大後自己攢錢買了曾經上大學的一件大衣,和母親分享後,換來的卻是劈頭蓋臉的指責,這讓博士十分敏感、自卑且沒有安全感,對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喪失了索要幸福的勇氣,也就是所謂的「不配感」

02

其實,很多父母對孩子哭窮,並不是因為真的窮,而是因為擔心,他們擔心如果自己不向孩子哭窮,那麼孩子就不懂得節約,甚至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

或者擔心孩子不懂父母賺錢不易,長大後容易啃老;又或者是擔心孩子因為經濟條件還中肯而不去好好學習,攀比炫富......

教育孩子在金錢上學會節儉固然沒錯,但如果一味以「哭窮」的方式,甚至還帶著「道德綁架」的味道,那麼就會讓教育的意義變了味。

窮養會讓孩子丟失大方得體

費洛伊德說過:「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自卑的人長大後更難自立」。

「窮、比不起、不懂事」這樣的語言會像病毒一樣進入到孩子體內,逐漸紮根發芽,慢慢就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意識:「我很差、我沒用、我不值得」......

於是他們開始自我懷疑和自我封閉,從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在與人相處時也會變得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甚至還會異常慷慨,過度犧牲自己來成全別人。

窮養會讓孩子丟失格局

常言道:「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會越來越富」。窮孩子為了省2塊錢會走路2個小時達到目的地;而富養的孩子則是會將2小時的路程縮短到2分鐘,打車到目的地,這就是格局。

窮養更會產生「報復性補償心理」

某購物軟體上,許多80、90後復古的玩具一直保持熱度,不完全調查顯示:一年有7000萬以上的成年人給自己買小時候的玩具。除了玩具之外,還有的成年人會大量購買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奢侈品,來消除內心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這些都是童年時被抑制的慾望在成年後進行的報復性補償。

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上也發表過類似的文章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窮養的孩子難翻身!

如此看來,父母長期對孩子採取「哭窮式」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投毒」。

03

大學的一位女同學交的第一個男朋友,無論是顏值、智商還是情商都不錯,但最後女孩還是患得患失,認為自己不配,最後找了一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伴侶。

究其原因,就是她從小在父母的哭窮聲中長大,長時間被提醒「不夠好」,最後真的認為好的東西和自己無關。

父母為什麼普遍都喜歡「哭窮」?是因為他們大多成長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而他們採取哭窮的教育方式,也不過是想讓孩子嘗嘗他們當年嘗過的痛苦,之後更好地把孩子培養成感恩和理解自己的人。

但現在和以往不同,如今物質豐富,對孩子而言,父母哭窮哭得不是經濟條件,而是他們的感受。

尤其是父母在哭窮的時候,大多都是眉眼低垂、憂心忡忡、哀怨無奈的樣子,無形中給孩子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不好、我不配」。

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在乎的富足和物質多少無關,而與父母對待生活和自我的態度有關。

說白了,窮養和以後是否成成才是沒有必然聯繫的,反而過分窮養會導致人自卑、虛榮,而富養長大的孩子,也不是溺愛,反而會因為小時候見識多長大後不容易被誘惑。

因此對家長來說,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來養孩子,既不要刻意裝窮,也不能虛偽炫富。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就去儘量滿足;而不能滿足的,也可以坦蕩地拒絕,甚至可以大方地和孩子討論貧窮的感受。

即使家庭條件沒有那麼富足,但是時常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在生活中充滿親情和溫情,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對待這個世界更加溫柔,同時也會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今日話題:你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經常灌輸家裡很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