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3北京電視劇盛典的第一場論壇,電視劇發展論壇於今天上午在中國大飯店舉行。
電視劇主管部門負責人、製片方、平台方和著名專家學者,圍繞「文明傳承與創新:中國電視劇的時代使命」的主題,探討了新形勢下中國電視劇未來五年的選題規劃、重大歷史題材劇的創作、現實主義作品的四種範式,以及電視劇所擔當的國民情緒價值功能等。此外,《2023中國電視劇發展報告》也在今天上午發布。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傑群說,未來將持續構建以內容為核心、科技為支撐、服務為保障的「內容+科技+服務」三位一體協同體系,推動新時代電視劇高質量發展,推動文明傳承與創新。
未來五年電視劇選題規劃
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在主旨演講里,談到了對未來五年電視劇生產重要選題所做的規劃。
其中,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視劇有《上甘嶺》《偵察英雄》《冰雪尖刀連》。
《浴血榮光》《鯤鵬擊浪》《問蒼茫》則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而創作。
「一帶一路」主題電視劇則包含了《大海道》《喀什古城》《歡迎來到麥樂村》《我心歸處》《日光之城》《幸福草》《生命樹》7部作品。
高長力表示,近年來電視劇更關注普通人和平凡人物的價值,主創更注重「下生活」調研。
如《人世間》《裝台》《去有風的地方》《警察榮譽》,都是讓人民成為主角、為人民創作、向人民學習的典範;《山海情》劇組之後,《喀什古城》主創去土陶製作工坊採風,《日光之城》編劇採訪雪鷹航空牧區藏族女飛行員,都能對現實創作形成抓手。
另一方面,電視劇要緊跟科技發展速度,創新電視劇製作技術,建設良好行業生態,弘揚電視劇行業新風正氣,堅決抵制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健全完善政治性、藝術性、社會反映和市場認可相統一的評價體系。
歷史劇應有作為,如何「小事不拘」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在主旨演講對目前電視劇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做了總結,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尤其被重點提及。
他認為,這類作品過去強調宏大敘事,現在強調歷史細節,如《顯微鏡下的大明》《唐朝詭事錄》都是從歷史的細節發展,在歷史的吉光片羽中發掘故事;過去強調人物的劇,現在也注重革命理想和信仰氛圍的塑造,如革命歷史傳奇劇《歡顏》就做出了手法的創新突破。
作為中國電視劇皇冠上的明珠,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應該有所作為。目前,首部講述「納土歸宋」這個中國歷史上和平統一故事的《太平年》;以北魏馮太后為主角的民族融合故事《江山大同》;書寫豐功偉業的《大唐賦》《大漢賦》;名人傳記類的《風禾盡起張居正》《王陽明》《諸葛亮傳》等已經進入了緊張的創作期。
接著,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黨史專家、編劇龍平平談了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創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平平先後參與了電影故事片《鄧小平》、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覺醒年代》《破曉東方》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創作。
他認為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真實和虛構,是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核心問題。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不是去考證歷史,也不承擔揭示歷史真相的功能,它是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展現經過藝術加工的「典型化」「藝術化」的歷史。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是創作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重要原則和基本方法。所謂「大事」,指的是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會議、人物、決策等,時間、地點、地點、人物、過程都必須真實有依據,而且不能是孤證。大事不虛有史詩依據,關鍵是結構好、串聯好。
小事不拘,是創作精品的關鍵,也是最難的地方。對此,龍平平認為「一是必須以真實為基礎,二是合乎情理」,才能把握真實和藝術的度。
如《覺醒年代》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名場面,但陳獨秀和李大釗是在什麼環境下相約建黨的,沒有史料支撐。在查閱大量資料後,主創們發現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災民遍野,大量災民被攔截在天津的城鄉結合部,於是,臘月廿三,陳獨秀和李大釗看到災民場景後,內心受到震撼,才有了「相約建黨」的情節。
現實主義的四種範式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將近十年來的現實主義電視劇,劃分成了四種範式——日常性、理想型、奇觀型、匯通型。
日常型範式的作品,著力描摹現實社會生活日常平易或非理想面貌,如《裝台》《山海情》《對手》;理想型範式的作品,往往會設置明確而堅韌性格的主人公,敘述其克服重重困難實現理想目標,如《雞毛飛上天》《縣委大院》《風吹半夏》《一路朝陽》等。
奇觀型範式的作品,以特殊的美術手段營造出令觀眾驚奇的故事情節,在其中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面貌以及呈現向理想化轉化的趨勢,如《白夜追兇》《開端》《漫長的季節》等;匯通型範式則將以上三者融合起來,著力刻畫當代生活的多重景觀和多重人物性格,如《大江大河》《人世間》《狂飆》。
關照國民情緒和普通人
愛奇藝副總裁、總編輯王兆楠認為,中國電視劇創作正在回歸當下、回歸現實、回歸人本。
文學的本質是人學,創作者要關注人、走進人、放大人、理解人。撫慰人心的情感、向上向善的人性和堅持不懈的奮鬥,是人們共同的話題和共情的內容,也是電視劇追求和把握的東西。
因此,建立作品與時代的聯繫,與當下的聯繫,與你我的聯繫,讓虛構的世界照亮生活的真相;堅持提質增效,用價值觀打造作品的氣質和靈魂。在一劇之本之上,是價值觀決定了一部劇的靈魂和氣質。
今年愛奇藝正式推出了專注史詩、經典、巨製的「凝計劃」,《大漢賦》《大唐賦》《兩京十五日》《父父子子》《大醫》《偉大的長征》都是該計劃里的作品。
王兆楠表示:網民結構已和全民結構日趨一致,時代情緒和大眾心態發生變化,宏大敘事受到挑戰,小人物希望自己被看到,愛奇藝的創作會始終關照國民情緒,和每個普通人永遠站在一起。
2023中國劇集發展報告發布
論壇最後環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發布了《中國電視劇發展報告》。
報告顯示,2022年,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共160部,5283集,同比下降17.53%和21.41%,電視劇部數連續十年遞減,2022年總部數僅為2012年506部的三分之一。
2020年至今,網絡劇上線數量連續三年呈小幅下降趨勢,2022年全網上線網絡劇171部,相比2021年的200部下降15%。
第三方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長視頻平台共上線國產劇195部,劇集平均美譽度達到82.9%,同比提升2.75百分點。提質減量初見成效。
其次,視頻平台主控的自製劇和定製劇品質明顯上升,現當代題材傾向台網同播,古裝、懸疑劇以網播為主。
從2014年到現在,視頻平台經過10年耕耘,已經成為頭部電視劇和網絡劇的主要投資方和出品方;省級衛視和總台在大劇採購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二輪劇已經成為二三線衛視最主要的播出劇集,兩年內的熱劇是衛視跟播和重播的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來,劇集對地方文旅的帶動效應日益顯著,如《去有風的地方》《人生之路》《狂飆》的取景地都成為熱門景點,這意味著產業鏈內外聯動的加強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此外,導演高希希就歷史劇創作的繼承與創新進行主題演講。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趙依芳,優酷副總裁張麗娜就中國電視人的時代使命、文化使命發表主題演講。
【文/飛魚】
The End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