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還熊冠全球的A股,突然再次獲得了國際資金的青睞。
北上資金4月以來持續流入,進入6月更是買買買!6個交易日凈買入300億。
中概股滿血復活,納斯達克金龍指數6月大漲15.55%。
為何外資再度突然青睞中國資產?
跑步進場
6個交易日外資凈買入300億A股
幾個月前還熊冠全球的A股,突然再次獲得了國際資金的青睞。
今日A股各大指數收跌,上證指數跌0.76%,深證成指跌1.85%,創業板指跌2.95%。
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資金逆勢搶籌,尤其是尾盤大幅回流,全天凈買入35.79億元,連續9個交易日凈買入。其中,貴州茅台、伊利股份、海爾智家分別獲凈買入12.76億元、9.21億元、4.47億元。
2-6月A股北上資金凈買入額
價值線研究院統計顯示:今年3月份北向資金一度凈賣出450.83億元,但從4月開始,北上資金開始回流,4、5兩月分別凈買入63億元、168.67億元。進入六月以來,更是開啟買買買模式,截至6月9日收盤,北向資金6月凈買入額為296.38億元。
不只A股,美股中概股也獲得資金追捧,6月以來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HXC)已上漲15.55%,昨日又大漲429.56點,漲幅達5.71%。
阿里巴巴漲14.67%,拼多多漲9.73%,京東漲7.66%,中概新能源汽車股集體上漲,蔚來汽車漲3.56%,小鵬汽車漲5.36%,理想汽車漲0.81%。
此外,趣頭條一度漲144%,收盤漲71.58%,有道漲29.71%,名創優品漲26.47%,叮咚買菜漲18.67%,新東方漲17.25%。
阿里巴巴和拼多多三個交易日均已累計上漲約28%,同期京東累計上漲近18%。
外資正不斷增持中國資產。
美國資本巨頭資本集團旗下的主動管理ETF近期加倉多隻中國股票。具體來看,國際聚焦ETF(CGXU)持續增持貴州茅台、藥明生物、藥明康德、新奧能源、匯川技術,3月末至今持有股份數量均已翻倍。另一隻持有中國股票的主動管理型ETF——全球增長股票ETF(CGGO)同樣增持了貴州茅台與中國平安。其中,該ETF對中國平安的持有股份數從3月末的6.05萬股增至15.9萬股。
據2022年一季報,橋水基金、摩根大通、高瓴等知名外資機構,加倉了中概網際網路和科技企業。
此外,加拿大主權財富基金——加拿大年金計劃委員會(CPPIB)近日披露,該基金對中國股票重金押注,持股近200家,且總規模達到500億元量級。其中,騰訊控股、美的集團、阿里巴巴、中免集團、寧德時代、貴州茅台、美團、中國平安、拼多多等均被持有。
近年來,每當出現短期經濟波動,或有外部不利消息時,「外資撤離中國」總是被拿出來翻炒,但緊接著,外資又會大幅回流。
近期,外資為何如此看好中國?
觸底反彈的中國經濟
3月起,疫情大肆衝擊中國經濟,股市也跌到了2020年5月以來的低點。
但在多地有序復工復產的推動下,A股、港股市場迎來反彈,經濟數據也開始好轉。
5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2年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綜合PMI產出指數。其中,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6%,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47.8%,綜合PMI產出指數為48.4%。
儘管已連續3個月處於50%的枯榮線以下,但相比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47.4%、41.9%和42.7%,這一改善無疑是積極的。
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表示,中國5月PMI數據表現亮眼。他越來越確信,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或已觸底。
浙商證券的李超認為,隨著我國防疫模式向高頻常態化核酸檢測轉變,疫情對生產和消費場景的衝擊有望降至最小,工業生產新一輪上升通道開啟。
近期,政府動作頻頻,預計未來仍有政策利好有望出台。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表示,往後看,隨著穩增長政策的不斷落實與出台,中國經濟將逐步企穩回升。但政策力度與落實情況對此頗為關鍵,近期國務院發布的「紮實穩住經濟」33項措施的效果值得期待。
斗而不破的中美關係
俄烏戰爭和新冠疫情擾動全球經濟,美國高通脹的陰影揮之不去,儘管中美雙方看似在產業格局和地緣政治上劍拔弩張,但卻始終維繫著一個「斗而不破「的格局。
在商貿界人士的眼中,隨著全球的經濟衰退,中美雙方更需要彼此,」脫鉤「更像是一句空泛的口號。
5月以來,KraneShares中概網際網路指數ETF(KWEB)資金凈流入達4.9億美元,成為追蹤新興市場股票的ETF中吸金第二多的指數基金。KraneShares中概網際網路指數ETF是目前海外規模最大的網際網路中概股ETF,前五大重倉股包括騰訊控股、阿里巴巴-SW、京東、百度、美團-W。
KraneShares執行長喬納森·克雷恩上月在達沃斯論壇上就明確表示,中美關係相互依賴,美國企業需要在中國進行擴展,中國的發展也要依賴美國的投資。全球經濟有向前邁進的自然傾向,正是因此,中美合作是大勢所趨,這對於全球和平與發展是有貢獻意義的,也是前進的方向。
今天早上,海關總署網站刊登了前5個月中國進出口的詳細數據。據海關統計,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6.0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8.3%。其中5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45萬億元,增長9.6%。
今年前5個月,中國對東協、歐盟和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都出現了進出口增長。貿易順差均有顯著的增長,其中,對東協貿易順差3309.2億元,擴大50.6%;對歐盟貿易順差6908.1億元,擴大70.2%,對美貿易順差1.02萬億元,擴大19%。
儘管美方推出了印太經濟合作框架等一系列「小動作「,歐洲也頻頻出現不和諧的聲音,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未見動搖。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干昨日就表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當中的地位依然是鞏固的。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能力以及專業人才方面的明顯優勢,我們的營商環境也在持續優化,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今年前四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了26%,其中製造業使用外資增長了65%。
鑒於美國通脹居高不下、關稅臨近再審查期,美國或減免對華關稅的預期也不斷升溫,美國的製造商報告稱,儘管供應瓶頸出現令人鼓舞的進一步緩解跡象,但供應短缺仍在制約產能。加之美國中期選舉臨近,多數機構認為,降低關稅的可能性的確在增大。
新能源賽道仍值得期待
俄烏戰爭的爆發,讓全球能源價格大幅走高。如何大力發展新能源,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成為全球話題,近期歐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6月8日,歐洲議會以339票贊成,249票反對,24票棄權的表決結果,支持歐盟委員會於去年7月14日提出的立法建議,決定到2035年禁止在歐盟境內銷售燃油車。
在光伏方面,美國對中國產品(含光伏組件)徵收的「301調查」關稅的兩項行動將分別於今年7月6日和8月23日結束,相關關稅可能取消,除非有行業代表申請維持。
6月6日,白宮正式聲明:美國將對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採購的太陽能組件給予24個月的關稅豁免。這充分利好擁有東南亞產能,並積極在海外規劃產能的中國一體化組件廠商。
中國企業正在抓住新能源賽道這一歷史性的機遇。
中汽協數據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1年整車出口達到201.5萬輛,同比增長1倍,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日本(382萬輛)和德國(230萬輛),其中,新能源出口量達到31萬輛,同比增長304.6%。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日前表示,預估2022年全年汽車出口量接近300萬輛,出口量超越德國只是時間的問題。
國產車企正出海歐洲。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依次是比利時、孟加拉國、英國、印度、泰國、德國、法國、斯洛維尼亞、澳大利亞和菲律賓,歐洲國家共有5個,占比達到一半。
截至2022年4月,歐洲市場占中國汽車出口量的比例由2017年的19%上升至25%。
在軟體定義汽車背景下,汽車的電子消費品屬性越來越強,隨著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入場,中國汽車產業鏈在全球供應鏈市場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
諮詢公司麥肯錫研報顯示,中國車企的續航價格比大約為21公里/1萬元人民幣,國際車企為11公里/1萬元人民幣。除續航能力外,中國的電動汽車通常還擁有極具未來感的內飾設計,以及豐富的車聯網功能,這一點在價位相近的歐洲車型中十分少見。
而光伏方面,中國更是實現了自上而下的全產業鏈,掌握了話語權。
以組件為例,我國光伏組件生產近年來增勢迅猛,2011年,全國組件總產量僅21GW,到2021年,我國組件產量已提升至182GW。2021年,全球組件出貨量前六企業均來自中國,其中隆基太陽能穩居第一,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分列二三位。
到2021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量為98.5GW,同比增長25.1%。出口額方面,2021年,全國光伏組件出口額為246.1億美元,同比增長44.8%,再創歷史新高。
長江證券鄔博華近期表示,光伏和電動車是我們有全球代表性的兩個行業。基本上全球矽片90%以上的產能都是在中國,然後在組件、電池片、矽料這個環節,基本上70-80%以上的產能也在中國生產。全球光伏的發展是離不開中國的,如果沒有中國的光伏製造業,全球的光伏發展可能都會陷入到一個停滯的階段。
全球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從車到電池,再到整個材料,中國的占比都超過了一半。因此,中國新能源製造業在全球的比較優勢非常明顯,也相信這一優勢也會一直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