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學智夫人山西尋女,途中到老鄉家歇腳,主人驚呼:原來是你啊!

2024-09-23     無風卻起念

1951年春天,山西呂梁的一條山路上,一行人正在緩緩前行。

隊伍的領頭人是位頭髮有些白了的阿姨,她叫張文,是洪學智的夫人。

她帶著幾位當地工作人員,滿懷期待地在尋找失散多年的女兒。

12年前,因為戰爭,張阿姨和女兒被迫分開。

這麼多年過去了,她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女兒的希望。

這次,她終於有機會回到家鄉,親自去找女兒了。

那麼,她能否在這片山地找到她那已經失聯多年的孩子?

12年前的別離

1939年,洪學智和張文剛剛迎來了他們的大女兒,但戰局緊迫,夫妻倆接到緊急命令,必須立刻趕往太行山前線。

為了大局著想,他們不得不將剛滿一個月的女兒寄養在山西的一戶農家裡。當時情況危急,張文已經記不清具體是哪戶人家收養了她們的孩子。戰火紛飛,時間一晃就是12年。

在這12年里,張文始終牽掛著女兒的下落,她不時回想起那個別離的瞬間,心裡百般煎熬。雖然戰爭勝利了,但她的心卻一直為這件事糾結。於是,她決定返回山西,開始尋找自己的孩子。

山西尋女之路

1951年,張文帶著工作人員來到山西呂梁。她並沒有孩子的名字,唯一能憑藉的線索就是女兒胳膊上有一塊胎記。這個線索微不足道,但卻是她唯一的希望。

尋找的過程並不容易。12年過去,當地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少當年居住的老百姓已經搬走,甚至有人去世。

山裡的道路崎嶇難行,張文和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詢問,打聽孩子的下落,然而十幾天過去了,一無所獲。

工作人員建議,既然孩子當年還小,或許現在已經在上學,倒不如去附近的學校看看。

於是張文扮作醫生,逐個檢查孩子們的手臂,尋找那塊胎記,但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女孩。希望逐漸被失望取代,張文的心情愈發沉重,思念和焦慮交織在一起,讓她感到幾乎無法承受。

轉機在不經意間

五月底的一天,氣溫逐漸升高,烈日灼人。

張文和同行的人已經連續尋找了十幾天,心力交瘁。

就在他們在山路上四處打聽時,一位嚮導小伙子提議,去他家稍作歇息,喝點水解渴。

在那炎熱的中午,張文和工作人員跟著小伙子到了他家。

他們一進門,小伙子的母親便熱情地招呼他們,拿出涼水,還說要為他們做麵條。

張文被這份熱情感染,便隨口提起了自己在尋找女兒的事情。

沒想到,小伙子的母親聽到張文的敘述,眼神變得格外銳利,她定定地看著張文,激動地問道:「你就是當年留下孩子的那位吧?」

張文愣住了,緊張地握住了老婦人的手:「你認識我的女兒?她現在在哪兒?」

張文的聲音幾乎哽咽。多年來的尋找和期盼仿佛在這一刻迎來了曙光。

女兒的蹤跡

老婦人激動地回憶起12年前的往事。原來,當年張文將女兒交給她照看,但不久之後,這家人便遭遇了巨大的變故,日子變得十分艱難,連自己都快養不活,更別提撫養一個嬰兒了。

於是,這名老婦人不得不將孩子轉交給別人。

「我們都知道這孩子是八路軍的,大家都想幫忙,但每個人家裡都吃不飽飯,實在沒辦法養下去。」老婦人繼續說道,孩子後來幾經輾轉,最後被一位名叫白銀翠的婦女收養了。

張文急忙打聽白銀翠的住處,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她立刻趕往那家人家。當她站在那簡樸的農家院門口時,張文的心跳加速,她知道,失散12年的女兒或許就在這扇門後。

母女重逢

白銀翠看到張文後,立即明白了她的來意,露出了理解的神情。

她領著張文進了屋,把孩子紅紅帶了出來。

紅紅已經是個12歲的女孩,雖然家境貧寒,但身材健康,臉上透著一股樸實和稚氣。

當她看到張文熱淚盈眶時,感到十分拘謹,有些害羞地站在門口。

張文滿懷激動地上前,一把將紅紅抱住,淚水滑落,但她很快意識到,自己和女兒多年未見,紅紅已經不記得她了。

紅紅只知道白銀翠是她的養母,而面對這個突然出現的陌生女人,她並沒有過多的感情。

「這是你的親媽媽啊!」

白銀翠低聲對紅紅解釋,但紅紅仍有些無所適從,遲疑地叫了一聲:「阿姨。」

張文聽到這聲「阿姨」,心裡既酸澀又感動。

她知道,這個失散多年的孩子,需要時間來接受她的存在。

張文並沒有急於讓女兒接受自己,而是商量著把紅紅帶回北京,給她更好的生活條件。

新的生活,難捨的情感

白銀翠雖然十分不舍,但她早已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她和丈夫對紅紅視如己出,但她明白,紅紅終有一天會回到親生父母的身邊。

臨別時,白銀翠細心地幫紅紅收拾好衣物,眼含淚水送別了她。

紅紅被帶回北京後,張文為她改了大名,叫洪醒華。

從此,洪醒華在親生父母的關懷下成長,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吉林醫科大學。

畢業後,她成為了一名醫生,積極投身於農村的醫療事業。

儘管生活在北京,洪醒華從未忘記養父母對她的恩情,經常寄錢接濟他們,時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去探望。

張文和洪學智又育有其他孩子,但對於每一個子女,他們始終懷著深厚的情感。

正如張文晚年回憶時所說:「那些送出去的孩子反倒沒吃過多少苦,留在我們身邊的孩子,卻經歷了許多坎坷。」

這段戰爭時期的特殊經歷,深深印刻在他們心中。

多年來,洪醒華從不曾忘記自己在山西呂梁的那段經歷,也不會忘記白銀翠一家對她的養育之恩。正是那一聲「阿姨」,承載了12年的分別和重逢,蘊含著母女情深和養育之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6adc1ceccfafe74978022cb38a5e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