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第一次來故宮,我卻被攔在門外」

2023-04-19     學會之聲

原標題:「退休後第一次來故宮,我卻被攔在門外」

前幾天,有個網友在網上講了這樣一個事情。

網友去故宮博物院遊玩,卻發現一個老人在入口處徘徊。

老人想購票進入故宮,卻被告知,已經取消了線下購票,只能憑藉預約進入。

老人覺得很遺憾,卻也沒有辦法,只得失望而歸。

網友們對此議論紛紛。

「網絡時代主動拋棄那些老年人。」

「老年人這輩子可能都沒來過北京進過故宮,來一次就有可能是最後一次了。」

「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網上常有,也不是每個人會走南闖北。」

的確如此。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

電子支付、數字證件,讓我們手機在手,天下可走。

網上預約、網絡售票,更是讓我們省去了排隊的苦惱。

然而,數字化的時代,也對一群人,築起了鴻溝。

那就是老人。

面對著滿世界的智能化,老人們顯得無助,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卻還是處處碰壁。

原央視主持人張泉靈曾說:「時代拋棄你的時候,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而這句話,恰恰是大多數老年人的真實處境。

在「數字鴻溝」面前,他們艱難萬分。

1

智能時代,

老年人步履維艱

抖音曾經聯合《半月談》發布了一部公益微電影《局外人》,聚焦「銀髮族」面臨的數字鴻溝,讓人看了一陣心酸。

兒子的公司倒閉了,身處小鎮的患有高血壓的老王因為擔心,下定決心走出村子,去城市看看孩子。

沒想到,這趟行程卻陷入了時間循環,每一次,老王都因不同的困境被打回原點。

第一次,老王在火車站門口,因為不會掃健康碼而被攔住不讓進站,與保安發生口角,急到昏倒;

第二次,老王學會了掃碼,卻因填錯問卷,健康碼成了紅色……

第三次,老王心想,乾脆坐汽車,結果他不明白,為什麼明明買票的人那麼少,汽車票卻售罄了。

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一個又一個難題等著他,不會手機打車,不會電子支付,不會網上繳話費。

老王最終迷失在了鋼筋水泥里,失去了蹤跡。

數字化服務,給大多數人帶來了便捷,卻讓銀髮族步履維艱。

2020年的那個春運,在上海火車站內,一位58歲的大爺,崩潰地跪在地上,邊磕頭邊哭得像個孩子。

原來,大爺的老家在安徽,現在在上海做綠化工作。

春節來了,他想買一張火車票回家,與家人團聚。

然而,每次到人工售票窗口排長隊,最後都被告知沒票。

就這樣,一連跑了六次,每次都是帶著期望而來,剩下失望而回。

終於,在面對工作人員建議他「要去網上買」時,他再也忍不住內心的崩潰。

看到大爺下跪磕頭,我心裡說不出的難受。

平時我們動動手指,就能在手機上完成的購票,卻讓他手足無措。

他記憶中,背著包,到火車站買票就走的時代,突然就溜走了。

取而代之的,是他從未聽過,從未見過的網上購票。

他的無措,他的失落,怎不讓人心疼?

而他,只是無數個老人的縮影。

智能時代,就像一堵圍牆,圍住了很多老人,難以逾越。

2

時代跑得太快,忘了等等老人

202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為2.64億。

而同年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截至2020年底,60歲及以上的網民占全國總網民的11.2%,約1.1億。

也就是說,仍然有1.5億多的老年人,還處於斷網時代。

這個數字,相當恐怖。

意味著網絡上所有的智能服務,都與他們無關。

在現在離了手機都不知道如何過活的時代,他們寸步難行。

曾看過一則報道:

疫情期間,一家口腔醫院根據防疫規定,取消了現場挂號服務,改為網絡預約挂號。

一位63歲的李大爺和老伴,倒了幾次車來到醫院就診,卻被告知不能在現場挂號。

諮詢多人後也沒看上病的他們,在門診窗口大喊:「你們不能把老人拒之門外啊!」

這包含無助的一句話,道盡了如今老人世界的困難。

廣州80歲的嚴阿姨,在電信營業廳繳費時被拒收現金。

雖然有手機,卻不會電子支付的她,無奈地問道:「這是要把老人踢出局嗎?」

黑龍江的謝大爺,在超市買了一袋葡萄,排了很長的隊付款,卻被告知只能用微信,不收現金。

大爺頓時怒了:「我拿的是人民幣,不是假幣……羞辱我老頭子不會用微信啊?」

移動支付、網上預約、健康碼、團購……

數字化的便利,卻讓老人膽戰心驚。

他們不明白,社會為什麼突然就變得陌生了。

為什麼在路邊攔不到車;

為什麼突然現金就很難用出去了;

為什麼什麼事情,都需要網絡預約。

《生命時報》曾經有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老人每月都會遇到二維碼的困擾,至少有10%的老人,完全無法使用二維碼。

淪為數字難民的他們,每一步都是那麼戰戰兢兢,又茫然無措。

而我們,甚至整個社會,在飛快奔跑的同時,似乎忘了停下來等等他們。

3

老人努力前行,不過步履蹣跚

曾經有一個記者做過一個接頭隨機調查。

20個老人里,只有12個用的是智慧型手機。

這12個人中,多數卻只會打電話,連微信也不會用。

智慧型手機,成了很多老人難以邁過的坎。

妻子的母親今年快70歲,沒讀過書,一個字也不認識。

以前用的都是老人機,前兩年,給她買了一個智慧型手機,開通了微信。

在侄子的幫助下,她學著操作,用幾天工夫,學會了視頻通話。

然而,這就是她的極限。

其他的功能,雖然教了很多次,但隔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最終無奈放棄。

這樣的事情,其實發生在很多老人身上。

年級大了,記性難免變差,學習能力也是不如年輕人。

但他們也不想被時代拋棄。

曾看過一個新聞,杭州有一位李大媽,女兒在外地工作。

女兒給家裡買了一些智能電器,教他們使用過不少次,但他們卻總是忘記。

為了不經常打擾女兒,李大媽把和女兒的聊天截圖,貼滿了家中。

不記得家裡的上網密碼,就把回復貼在牆上。

不記得怎麼使用掃地機,就將回復,貼在掃地機上。

不記得怎樣放廣場舞音樂,就把播放方法貼在播放器的旁邊。

李大媽說,這樣,就不用經常去煩到女兒了。

曾看過一個視頻,一群年過半百的老人,端坐著聽老師講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

有的人眼神不好,費勁地看著手機;

有的人耳朵不好,努力往前靠,想聽清老師的言語。

他們認真學習的,只不過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流程,發微信,視頻聊天……

他們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和子女多一些互動。

《老年人數字適應力報告》曾做了一項調查,有八成的老年人強烈希望學會智慧型手機。

他們跌跌撞撞拼盡全力,只想在這個陌生的社會,有尊嚴地活著。

他們滿懷羨慕地看著年輕一代,拽動著年邁的身軀,步履蹣跚,希望跟著這個時代。

4

時代發展再快,

也不能將老人拋開

美國老年社會學家戴維·德克爾曾說:「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

時代發展得再快,也不應該,將老人拋開。

如今,社會已經開始重視起如果消除「數字鴻溝」,人工智慧老年課堂、各種指導使用手機的APP,社區智慧型手機培訓班。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已經在社會的幫助下,開始在數字海洋中探索。

但這還不夠,消弭數字鴻溝,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在時代中享受便利的我們,也應該慢下腳步,等一等落在身後的老人,給他們多一些耐心。

浙江杭州有一位寶藏女孩@魔女小豆丁,為了教會外婆使用微信,煞費苦心地手繪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書」。

她說,外婆最近想學怎麼使用微信,卻怎麼也教不會,只好把操作步驟全部畫出來。

使用說明書包括了常用的微信功能,比如怎麼接聽視頻、發送視頻通話,怎麼發送語音、怎麼讀收到的新消息等。

無獨有偶,在北京工作的網友@張明,也為父母手繪了一份微信使用教程。

他將微信介面的每一頁,都照搬畫了下來,包含了語音交流、發送表情、發送語音等內容。

在這份指導書的幫助下,他的父母成功地學會了使用微信。

有句話說:「小時候,父母教導你如何成長,適應社會。等他們老去,就輪到我們,讓他們別被社會拋棄。」

如今,正是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

不妨多一些耐心,就像小時候他們一遍遍教我們怎麼吃飯穿衣一樣。

等一等那些掉隊的人,別讓他們,被時代拋棄。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看展的全國智慧助老公益行動,2021年在北京、上海等15個城市招募和培訓了2.5萬名骨幹志願者,通過傳、幫、帶方式,幫助25萬老年人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

2022年,在石家莊、青島、昆明、海口等城市,增加招募和培訓4萬名骨幹志願者,再幫助40萬老年人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同時組建「老朋友」智慧助老志願服務隊、舉辦智慧助老成果展、立項智慧助老課題研究,推動智慧助老公益行動的「跨越式升級」;未來,還將招募更多的骨幹志願者,充分發揮他們「一帶十、一幫十、一教十」的裂變效果和輻射效應,為上百萬、乃至千萬老年人提供使用手機的技能培訓,並鼓勵、引導和支持行業窗口、志願組織、青年學生、基層社區、家庭成員、老年人照護者開展智慧助老服務,持續推動公益行動在全國、全社會的深入開展。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開展的全國智慧助老公益行動在幫助老年人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同時,還將舉辦智慧助老成果展、立項智慧助老課題研究、建設智慧助老行動基地,推動智慧助老公益行動實現「跨越式升級」,並探索建立智慧助老常態化、長效性工作機制,推動智慧助老行動可持續開展。

寫在最後

印度有一句諺語:「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對待自己的父母,多一些耐心,幫他們適應這個世界。

對待遇到的老人,多一份善心,少一分不耐,他們不過是還不熟悉怎麼與這個時代相處。

沒有人能一直年輕,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

在時代的車輪里,我們或許都會慢慢被拋棄。

但我相信,總會有一雙手,拉住我們,一起前進。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以後的自己。

綜合整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3b03feee41448a285ea6e740a03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