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茶|武夷岩茶如何才有「岩韻」

2019-10-28   岩茶帝

武夷岩茶具」活、甘、清、香」之「岩韻」!本篇僅對武夷岩茶「岩韻」的成因淺談幾點。

1.土質、地域、小氣候。

省茶科所曾經對武夷山各個區域的土壤及成品茶做過調查發現:景區周邊地帶的土壤中鈣含量高,土壤偏肥沃,所做出的茶岩韻不明顯。半岩茶產地:厚層岩紅土,土層較薄,鋁含量高,鉀特少,酸度較高,質地較粘重,制出的茶岩韻微顯。正岩茶產地:由於岩谷陡崖,遮蔭條件好,谷底滲水細流,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氣溫年變差和日差較小。土壤通透性能好,土層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制出茶岩韻顯。

2.茶樹的樹齡。

經過多年的實踐發現樹齡短的茶,香氣易做出,但是岩韻卻不是很明顯。樹齡長的茶樹則有岩韻,一般來說15年以上的茶樹,工藝到位了,制出的成品茶香高且韻顯,茶湯也會非常厚重。

3.鮮葉採摘的時間、次數。

採摘時中大開面鮮葉表皮細胞較厚,角質層已分化完全,角質層外復蓋的臘質含有高碳脂肪酸和高碳一元脂肪是形成烏龍茶香氣的成分,中大開面的鮮葉中類胡蘿蔔素,澱粉、糖類,醚浸出物含量高,在做青的時候有利烏龍茶「岩韻」的形成。

武夷岩茶的採摘一般為每年一次,利於茶樹的休養生息,一年內多次採摘會造成茶葉的內質變差,岩韻自然也就變弱了。甚至於影響到茶葉來年和後續年份的品質。

4.武夷茶區特有茶耕法。

由於武夷茶區地形複雜錯綜,岩茶區大部分利用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部分緩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園,另有竣險石隙,砌築石座,運填客土,以土代肥。在「武夷耕作法」中較突出的是「深耕吊法」、「客土法」,八九月挖山深翻時,將近根部有效養分吸收吊向行中,根部經日光曝曬、起除蟲滅病和土壤熟化的作用。客土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Fe、Cu、Mg、Zn、Mo、Cl等是形成岩韻的重要特質。

5.施肥的關係。

在武夷茶區以施有機肥為主,不施或不施化肥,種植夏、冬季綠肥來提高土壤肥力,冬季茶園鋪草,增加土壤有機質,為創造「岩韻」提供條件。

6.與工藝有關

(武夷茶葉興,全靠制茶精。武夷焙法,實甲天下。)這些文字都代表了武夷岩茶的製作工藝繁複獨特,做青時採取「兩曬兩涼」,重輕結合,看青做青。炒制時雙炒雙揉、去漚提香、成條為主。後期精製初焙、復焙,熟化香氣,色味俱全。這都是「岩韻」形成的重要手段。

不易形成岩韻的原因:

採茶時間提早,鮮葉過嫩,當年多次採摘的茶,製做時不易形成岩韻。

大量施用化肥,採制的鮮葉不易形成岩韻。

一些老齡茶樹經過改造後又成了「幼齡」茶園。制出的茶也無明顯岩韻。

初制和精製時工藝欠缺,做茶高峰期到來時,茶葉做青時間不到位,在焙火時沒有控制好炭火的溫度。那麼做出的茶肯定是缺少岩韻的。

此文章為岩茶帝網絡整理髮布,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私信交流!

如何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武夷岩茶? 不忽悠,不做作,帝哥教你選茶!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歡迎關注公眾號——岩茶帝

了解岩茶帝 點擊下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