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屬於靜安學生自己的科學實驗衛星——『靜安夢想星』預計2026年發射到太空中,青少年探索航天宇宙之夢也越來越近在眼前!」在2024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唯一一個基礎教育領域的展台前,靜安區科創教育聯盟的老師這樣向前來參觀的觀眾介紹。
2024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工業聚能 新質領航」為主題,靜安區科創教育聯盟作為唯一的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夥伴,已經六屆參展。從開展首日起,靜安區青少年科創聯盟的展示區就人頭攢動,擠滿了絡繹不絕的觀眾。
「靜安夢想星」模型。
【離太空又近了一步】
「在航天工程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同研發製造的這顆屬於我們學生自己的衛星。」這意味著靜安少年們將能夠親眼見證、親耳聆聽、親手操作自己的衛星,來實現科技夢想。
記者在青少年科學實驗衛星體驗區看到了「靜安夢想星」的精美模型。「我們預計2026年發射到太空中,到時將裝載著從學生中徵集來的實驗方案。」在場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比如材料在太空環境中的變化等等。
「靜安夢想星」模型。
除了做太空實驗,這一衛星還有類似兩地通信中轉站的功能。今年1月開啟的「探究衛星中繼通信」活動,靜安夢想星研究員們就是利用國際空間站的轉發器進行遠距離的點對點通聯。此外,發射到太空中的「靜安夢想星」還將發射一閃一閃的亮光,在地球上的學生通過望遠鏡看到這些有規律的亮光,通過莫斯代碼翻譯後,就能讀懂衛星上發射的信號。
「靜安夢想星」模型。
據了解,從2019年開始,在由靜安師生組成的研發團隊努力下,「靜安夢想星」移動站、衛星地面測控站等順利建成。夢想星校園站系統具有軌道測算、衛星遙測、通信、觀測等綜合功能。學生們可以利用校園站設備學習業餘無線電通信、航天、天文等知識,用它們進行天地通話、衛星及天文觀測,例如接收業餘衛星的信標,接收ISS的sstv圖片,觀測「天宮」號凌日凌月現象,以及利用衛星轉發器進行遠程通信等等。
「靜安夢想星」示意圖。 李蕾 攝影
在互動體驗區,把航天元素和非遺形式結合在一起。利用上海傳統建築技藝——水刷石,讓參與者製作出靜安夢想星的圖樣,不僅展現了古老工藝的魅力,也融合了現代科技的元素寓教於樂,讓參觀者更加近距離感受科學與傳統技藝的融合魅力。
【廢物利用:超級景觀秀】
水果套、咖啡罐、訂書釘、塑料瓶、糖果紙……這些廢舊物品,在學生們的創意設計中,演繹出一場「超級景觀秀」。
《藍色精靈》作品。 李蕾 攝影
廢舊塑料瓶有了新用途!名為《藍色精靈》的作品以水母為主題,用氣球托底和網狀塑料管模擬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用吸管和廢棄塑料瓶製作透明水母,營造出栩栩如生的夢幻海底世界。據介紹,這一作品由六年級學生趙心悅在靜安區青少活動中心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水母彎彎曲曲的觸角,是用電吹風把塑料瓶加熱後自然彎曲而成。」
作品《天眼》。 李蕾 攝影
七年級學生張婉奕的作品《天眼》同樣也是在靜安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師輔導下完成的,它模仿「中國天眼」FAST做出了模型,中間區域的光纖不斷閃爍,演示著信息二進位的基本信息流。
作品《水晶城市》。 李蕾 攝影
《水晶城市》通過鐳射紙展現了色彩繽紛的世界,用塑料瓶製作的鳳凰象徵著科技孵化吉祥,透明條上的二進位代碼象徵著科技。用訂書釘搭建而成的《城》,展現了一個以晶片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化城市,融合了智能城市、低碳城市等科技概念,展現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想像世界。
作品《城》。 李蕾 攝影
在市西中學F1 in schools項目的SPYKAR車隊精心布置的展台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這裡不僅有車隊歷年來的賽車真品,還有測試展示專區,展現風洞的威力。F1 in schools是一項世界頂級科技挑戰賽,目前全球每年有40萬青少年參與此項賽事。這項賽事與真正的 F1 汽車賽事的流程一樣,學生們組建車隊,分配職務,各司其職,向外界展示車隊的形象。
市西中學F1 in schools項目的賽車真品。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之前我並沒有接觸過三維建模、3D列印等知識,經過學習後,真正設計並完成自己人生中第一輛賽車。」市西中學高二學生龐煜霖從高一開始加入學校社團,如今擔任車隊市場營銷的他告訴記者,不僅設計賽車,還涉及外觀設計、海報宣傳、項目合作、廣告投放等方面。「除了感到新奇,自己收穫也不小。雖然參加車隊會占用不少課餘時間,但這也鍛鍊了我的時間管理能力。」
龐煜霖和指導老師一起在演示賽車。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局長邱中寧表示,靜安區教育局嘗試通過「一體兩翼」方式進行系統設計全區各年齡段學生的科創課程。「一體」指的是以中小幼學校為主體、國家課程實施為基礎的科學教育;「兩翼」是指以兩項校外教育活動為補充:依託活動中心、少年宮、少科站所開設的科學教育課程。截至目前,靜安教育已先後建成七十餘個各具特色的創新實驗室,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能源、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多領域。「未來,面向區域全體學生,統籌部分創新實驗室向社會開放,通過預約機制探索區域共建共享機制。」邱中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