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是金融工作中最貼近人民、與人民聯繫最為緊密的領域,必須始終把人民對金融的需要、群眾對金融的關切放在心上,把暖民心、惠民生的事辦好。
新年伊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以下簡稱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積極表態:將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各項部署安排,積極構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新格局,推動建設責任清晰、高效順暢的消保工作體系。
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金瑞國際商場消費維權服務站,廣安區市場監管局消保股負責人正在向顧客宣傳消費維權常識。(圖片由CNSPHOTO提供)
金融消保監管框架不斷完善
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平穩發展,消費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消費金融也以更加深刻的方式嵌入人們多元化的生活場景中。
隨著金融消費領域不斷擴大,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監管框架也在不斷完善。
2023年,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可謂碩果纍纍。
在確認金融消費者應當享有的權益方面,已於2023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明確,金融消費者依法享有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財產安全權、依法求償權、受教育權、受尊敬權、信息安全權等八項基本權利。
同樣在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組建金融監管總局,統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並將央行有關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職責和中國證監會的投資者保護職責劃入金融監管總局,這項改革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0月,《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再次強調要提升社會公眾金融素養和金融能力,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
為防範金融風險,12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消費金融公司將在新規指導下更加合規經營展業,並順應市場發展、監管變化以及消費升級趨勢,逐步穩妥發展新模式、新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消費金融服務。
「金融消保局將始終以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中心職責,圍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加強金融監管的部署,持續加大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力度,完善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體制機制。一是建設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服務平台和金融產品查詢平台,二是完善金融產品合規性、適當性管理,三是構建多維度適老化金融服務體系,四是優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評價機制。」在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方面,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如此表示。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的表態,反映了監管部門對於建設責任清晰、高效順暢的消保工作體系的決心。這意味著監管部門將進一步明確職責、優化流程、加強協作,確保各項消保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同時,這也將有助於提高監管效率、提升監管質量,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加全面、細緻的權益保護服務。
「同時,也需要廣大金融消費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共同維護良好的金融秩序。」袁帥說。
多方聯動 金融消保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既是維護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內在需求,也是金融業和經濟社會長遠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石。」一語道盡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性。
在袁帥看來,在金融市場日益複雜、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的大背景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構建新的消保工作格局,推動建設高效、負責任的消保工作體系,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必然選擇。
為加快構建「大消保」格局,有關部門、銀行業、保險業積極聯動。
2023年9月中旬,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多部門開展了「2023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活動。活動主要圍繞普及金融知識、傳播金融正能量,防範非法金融活動、提高金融安全意識,倡導理性消費理念、樹立價值投資觀念等5個方面,面向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宣傳。
為助力和諧金融消費環境建設,2023年9月,工商銀行圍繞「匯聚金融力量 共創美好生活」主題,積極開展「攜手·消保」「融合·消保」「和諧·消保」三大特色活動,聚焦農村居民、新市民、「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的金融知識需求,在雲南、內蒙古、湖北、湖南等地區深入開展「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商圈」等一系列金融知識普及活動。
為營造誠信保險環境、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平安人壽鹽城中心支公司近日對保護金融消費者八項基本權益工作作出一系列明確要求,包括在公司官網顯著位置公開披露產品條款、銷售時間等,以便消費者及時了解產品信息;在客服大廳建設「消保驛站」,維護消費者權益,保護消費者依法求償權;開展集中和常態化金融消費者教育宣傳;開展人身險「睡眠保單」清理工作;推進服務適老化等。
對於金融消保工作的成績,金融監管總局上海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俊壽在2024年1月1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了轄內的一組數據:2022年上海納入通報的金融消保投訴量為8.1萬件,占全國將近20%。2023年前9個月,經過該局近年來的深化治理,上海地區金融消保投訴量已經下降到5.7萬件,占全國的比重已經低於15%。
「事後處置很重要,事前防範和教育更重要。將推動各金融機構365天做好金融消費者教育。做好消費者保護工作本身就是生產力,也會創造價值。」王俊壽表示。
打通堵點 金融消保工作更上一層樓
儘管我國在優化金融服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金融消費者保護目前仍然面臨法律體系不完善、信息不對稱和監管不完善等問題和挑戰。
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於2023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關於2023年第一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數據顯示,在銀行方面,監管部門2023年第一季度共接收並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104909件;在保險方面,監管部門2023年第一季度共接收並轉送保險消費投訴26188件。
對於優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首先應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時,加強法律宣傳和培訓,提高金融消費者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應注重優化金融服務,金融機構要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提高金融產品質量,杜絕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為。
「不僅如此,金融機構要創新金融消費者糾紛解決機制,提高糾紛處理效率,降低金融消費者維權成本。可探索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如調解、仲裁、訴訟等,為金融消費者提供便捷、高效、公正的維權途徑。此外,還應加強消費者教育,提高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和風險防範意識。可通過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活動、舉辦金融講座等方式,讓金融消費者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避免盲目投資和過度消費。」上述業內人士說。
事實上,進入2024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力度將持續加大,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體制機制將得到進一步完善。
「將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各項部署安排,積極構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新格局,推動建設責任清晰、高效順暢的消保工作體系。推動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建立與相關部委的溝通協作機制、研究制定統一適用的政策措施,確保同類金融產品和服務適用統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標準。」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如此表示。(記者 王彤旭)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