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總理說「地方政府要當『鐵公雞』」

2022-03-11     新京報貝殼財經

原標題: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總理說「地方政府要當『鐵公雞』」

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潘亦純

編輯 王進雨

3月11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針對減稅降費影響,李克強總理表示,這次我們實施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是退稅和減費並舉,規模2.5萬億元。這次調整結構了,把退稅頂在前面。所謂退稅,就是按照稅制的設計,對市場主體類似於先繳後返的稅額,我們採取提前退稅的辦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稅額退給企業,規模1.5萬億元以上。如果效果好,還會加大力度。

此外,提及地方財政收入遇到新的困難,李克強總理稱,退稅主要是中央財政掏腰包,當然地方政府也得「湊份子」。我們退稅的錢是直達企業,考慮到基層的困難,我們對基層的轉移支付補助資金是直達市縣以下基層。我們的地方政府要當「鐵公雞」,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不能花,該給市場主體的錢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

01

總理聲音

施肥還得要施到根上

結論是要有理論和實踐支撐的。從這幾年的實踐看,減稅降費效果最直接。我記得去年到東部地區和十幾位企業家交談,他們談到了企業運行中的困難,希望國家再出台一些宏觀支持政策。我當時就說,中央政府的政策儲備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項選擇,但只能做選擇題,就是三選一。一是大規模投資,也許你們可以得到訂單。二是發放消費券,可能會直接刺激消費。三是給企業減稅降費,穩就業、促投資消費。他們沉默一會兒,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選擇第三項。因為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從今年我收到的有關報告看,普遍把減稅降費作為對政府宏觀政策的第一個期待。看來,施肥還得要施到根上,根壯才能枝繁葉茂。

這次調整結構,把退稅頂在前面

我在材料上也看到,有人擔心減稅降費實施幾年了,邊際效應是不是已經遞減了,也就是說作用不像以前那麼大了。這次我們實施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是退稅和減費並舉,規模2.5萬億元。在2020年經濟受衝擊最嚴重時,我們也就是這麼大的政策規模,最終挺過來了,而且我們這次調整結構了,把退稅頂在前面。所謂退稅,就是按照稅制的設計,對市場主體類似於先繳後返的稅額,我們採取提前退稅的辦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稅額退給企業,規模1.5萬億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我們還會加大力度。

說破千言萬語,不如干成實事一樁

我們退稅優先考慮小微企業,因為小微企業量大面廣,支撐的就業人口多,而且現在是他們資金最緊張、最困難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業的留抵稅額一次性退到位,把製造業、研發服務業等一些重點行業的留抵稅額在年內全面解決,對小微企業的增量留抵退稅逐月解決。我在政協參加討論的時候,一位政協委員是企業家,他就告訴我,相比減稅降費和投資等其他措施,退稅來得最快、來得最好。跑個項目可能有很多周折,退稅等於是給企業直接發現金、增加現金流,是及時雨。看來,說破千言萬語,不如干成實事一樁,一定要把這項關鍵性措施落到位。

水深魚歸、水多魚多

退稅降費是在做減法,但實質上也是加法,因為今天退,明天就是增,今天的減,明天就可能是加。去年我們新增納稅市場主體交的錢,超過了我們當年減稅的錢,這是有帳可查的。從2013年我們實施增值稅改革,以減稅為導向,累計減了8.7萬億元,當時我們的財政收入大概11萬億,去年已經突破了20萬億,增加了近一倍。因為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受益了,所謂受益是他的效益增加了。所謂水深魚歸、水多魚多,這是涵養了稅源,培育壯大了市場主體。

中央財政掏腰包,地方政府也得「湊份子」

剛才你說到地方財政收入遇到新的困難,我們注意到了。所以今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增幅是多年來少有的,增長18%,總規模達到9.8萬億。退稅主要是中央財政掏腰包,當然地方政府也得「湊份子」。我們退稅的錢是直達企業,考慮到基層的困難,我們對基層的轉移支付補助資金是直達市縣以下基層。我們的地方政府要當「鐵公雞」,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不能花,該給市場主體的錢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

02

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解讀

近年來,減稅降費一直是宏觀領域的一大熱詞,是支持市場主體紓困和發展的重要舉措,對穩企業、保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開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的六年間,我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8.6萬億元,規模空前,通過持續減稅降費,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已從2016年的17.5%下降至2021年的15.1%。

即便此前減稅降費力度已足夠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相關舉措依然超出市場預期。即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並舉。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減稅與退稅並舉 退還存量留抵稅額可降低企業資金成本

今年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一大特點是減稅與退稅並舉。其中,減稅政策包括:延續實施扶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並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範圍;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徵增值稅;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等。

其中一些政策已經落地,比如,財政部、稅務總局近期已發布《關於進一步實施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政策的公告》。

退稅政策則主要是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於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重點支持製造業,全面解決製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

所謂的留抵稅額,簡單可理解為當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時,即出現了留抵稅額。進項稅指的是納稅人在購進貨物、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等時候支付的增值稅額,而銷項稅,則指銷售時收取的增值稅額。形成留抵稅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集中投資、貨物生產周期較長等。留抵稅額不退稅實際上占用了企業的資金。

此前,留抵退稅主要針對增量部分,而非存量部分。2021年,稅務部門已為製造業辦理退稅1322億元,惠及3.1萬戶企業。其中,對先進位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全年新增退稅168億元。

此次一次性全部退還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力度非常大。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對貝 財經記者表示,留抵退稅作為減稅降費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對於穩定市場主體,提振微觀企業的預期有較大幫助。具體而言,一是減少企業資金占用,降低企業資金成本,提高企業獲得感及抗風險能力。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期,資金和現金流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存續;二是有促進企業擴大投資、升級技術設備,實現穩投資和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三是有利於推動科技創新,尤其初創型科技創新企業的特點是前期投入了大量資金,存在大量進項稅,但短期內沒有投產和銷售,缺乏銷項稅,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實施留抵退稅,將極大促進科技創新企業研發的積極性。

中國銀行研究院也發表觀點稱,這一舉措有利於緩解對企業資金占用問題,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促進企業擴大投資和技術設備升級,帶動穩投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連續、精準 發揮逆周期調節功能

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既有階段性措施,又有制度性安排;既有減免政策,又有緩繳退稅措施;既有普遍適用的減負政策,又有特定領域專項幫扶措施;既有延續性安排,又有新增部署;既有中央統一實施的政策,又有地方依法自主實施的措施,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的特點。

首先,從規模來看,在2021年的基礎上,預計今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規模為歷史之最,超出社會的普遍預期。此外,稅費支持政策具有連續性,許多此前已落地的減稅降費政策今年繼續實施,並呈現出年年加力、步步擴圍、層層遞進的特點,支持市場主體渡過難關、持續發展。

同時,政策還具有精準性和導向性,如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可緩解小微企業現金流壓力;進一步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則可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對記者表示,今年的減稅降費主要圍繞新發展階段和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政策目標展開,例如,減稅降費政策著重支持科技創新、促進共同富裕、形成低碳環境優化型的產業結構等。同時,從短期目標看,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宏觀經濟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大,必須要發揮減稅降費政策逆周期調節的作用。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增強市場信心,穩定投資預期,另一方面,短期的逆周期調節應著力於解決現金流問題。只要資金鍊不斷,企業就能持續發展,這對於保就業、穩民生非常重要。「後續,階段性減免應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以及疫情防控常態化需要,選擇適當時機有序退出,而需要長期實行的減稅降費政策應與我國增值稅、消費稅等改革和立法的推進有效銜接,落實稅收法定,使其能夠形成對高質量發展的長期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1259f929447b904bac12df0a517e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