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1號停氣,熱浪席捲歐洲,下一個冬天歐洲怎麼過?
連沙特都在大量進口俄羅斯石油,全球能源局勢正發生巨變。
俄羅斯威脅能源斷供,步步緊逼之下,歐元跌破1美元,石油危機魅影重現……
油價最高已被看至380美元/桶,巴菲特持續加倉石油股,又買對了?
歐洲,正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危機!
俄烏戰爭導致歐洲能源價格飛漲,近期又遭遇重創。
自上月中旬起,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1號」供氣量就已被削減至40%。近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向歐洲客戶發信,宣稱由於遭遇「不可抗力」,無法保證天然氣供應。
該消息表明俄羅斯或將進一步削減對歐洲天然氣輸氣量,甚至徹底中斷「北溪一號」天然氣供應。
國際能源諮詢公司此前曾表示,一旦「北溪1號」完全關閉,歐洲將無法在11月供暖季節開始前達到歐盟規定的庫存水平。這意味著歐洲的庫存可能會在明年1月完全耗盡。
嚴酷的冬季尚未到來,歐洲已遭遇了史上最熱的一個夏天。
歷史上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0℃的英國,目前溫度已經逼近40度,將創下歷史紀錄。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高溫已造成超1100人死亡。
持續的高溫,對歐洲的水力發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義大利,水電站水庫的水位已下降了一半,西班牙的水力發電量處於20年來的第二低水平,法國上半年水電發電量同比下降22%。資料顯示,2021年,水電占歐洲地區電力供應量的近16.2%。
一邊是高溫導致水電供應下降,一邊是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供應危機,歐洲能源市場正經歷雙重夾擊。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很多國家都藉機打起了歐洲的主意,希望能撈上一筆,比如印度。
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石油量自2月以來一直增加。近期披露的數據顯示,印度5月接收超過2400萬桶俄羅斯石油,而4月份為720萬桶,3月份為300萬桶。路孚特-艾康公司預計,印度6月將接收大約2800萬桶俄羅斯石油。據「今日俄羅斯」報道,一位印度政府官員稱,過去三個月里,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占到總進口量的10%左右,而俄烏衝突前僅為0.2%。
印度突然從俄羅斯大肆進口石油,並非因為國內需求暴漲,而是充當中間商,以折扣價買入俄羅斯石油再高價賣給歐洲。印度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4月印度對歐盟的石油出口約為10億美元,約是去年同期的3.5倍。
此外,甚至連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也加入了中間商賺差價的行列。數據顯示,沙特第二季度從俄羅斯進口了多達64.7萬噸石油,較去年同期的32萬噸翻了一倍。消息人士稱,沙特此舉是為了保障夏季「納涼」的電力需求,同時釋放本國原油用於「高價」出口。
拜登「油好訪問」中東,
沙特表示日產量提升到1300萬桶
歐洲以外,美國也同樣深受能源危機之苦。
7月15日,拜登在吉達王宮前與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親王見面,二人以碰拳的方式打招呼,據說意在顯示「親密友好」。
眾所周知,拜登此次中東之行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協調相關國家立場而實現原油增產,並抑制通脹的飆升勢頭,沙特無疑是此行之關鍵。
在會談之後,國際原油價格卻不降反升,市場普遍認為拜登此行未達預期,一個原因在於,沙特接待拜登的禮儀明顯不及特朗普。此外,各國媒體關於會談結果的報道眾說不一。
圖片
不要輕易懷疑拜登中東之行的成果和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事實證明,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沙特王儲會後表示「有能力」將國內原油產能提高至每天1300萬桶,雖然這個目標可能需要五年時間才能達成。
根據現有OPEC+協議的條款,沙特的原油產量將在下個月達到近1100萬桶/日,這是其作為原油出口國幾十年來很少保持的高水平,該國當前的最大產能為1200萬桶/日。
沙特原本便是美國布在中東的棋子,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近年來心生嫌隙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卡舒吉事件」。拜登在此事件發生後曾經嚴厲譴責並聲稱要沙特對此負責,甚至一度放出狠話要讓沙特成為「事實上的國際賤民!」。
遭此背刺,沙特當然對此懷恨在心,但直接反水,把美國撂一邊,盡情享受高油價紅利,顯然沙特也沒有這個籌碼。因為在美國這隻大手之外,中東區域內勢力錯綜複雜,沙特絕不會忽視地區處境和長遠利益。
在拜登中東之行前,便有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稱,美國考慮恢復對沙特的進攻性武器銷售,美國內部對沙特武器的討論處於早期階段,最終決定可能取決於沙特結束葉門戰爭的努力。
石油是武器,武器也可以換來石油。
更重要的是,對於沙特王儲來說,作為未來的一國之君,能夠得到與拜登會面的機會,便意味著他到美國的認可。作為美國的小弟,不知道沙特國內有多少反對派寄希望於美國之手來推翻這位王儲,可想而知,與拜登的會面,對於沙特王儲穩固國內的政治地位有多大幫助。
如今拜登親自上門求助,作為小弟,自然知道這時候是必須要給點面子的。
事後拜登宣稱已經和沙特達成了一些重要的協議。今日外媒又傳來消息,美國白宮表示,預計OPEC+聯盟中的主要產油國將在總統拜登的中東之行後增加原油產量。
以能源為籌碼,俄羅斯步步緊逼
在這個能源的天平上,一邊是想方設法降低油價、消除通脹影響的美國,另一邊則是全球能源大多頭俄羅斯。
據俄新社報道:克里姆林宮12日證實,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於7月19日前往德黑蘭,參加與伊朗總統萊希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三邊峰會,並將在那裡舉行雙邊會晤。作為對拜登訪問中東的回應,俄羅斯和伊朗這兩個被美歐聯合制裁的產油國會談,必然離不開原油生產和貿易的核心議題。
俄羅斯作為重要的原油和天然氣供應國,對於能源的定價權是其保障自身金融安全的底氣,也是在正面戰場打下去的籌碼。
據俄羅斯財政部估計,上半年俄羅斯財政收入為14.016萬億盧布,與此同時,石油和天然氣收入為6.375萬億盧布。另據國際能源署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儘管俄羅斯原油日均出口量環比下降25萬桶,降至740萬桶,但6月份俄羅斯的石油收入與5月相比還是增加了7億美元。
上半年,國際原油交易的是供給,下半年已經過渡到經濟衰退是否會抑制原油需求。若屆時全球經濟真的步入衰退,並間接帶崩了能源價格,必將重創俄羅斯的財政。
此外,俄烏衝突已將近五個月之久,歐盟迄今為止已經對俄羅斯實施了六輪制裁,且源源不斷的維持對烏克蘭的財政和軍事支持。據外媒報道,歐盟近期或會再批准5億歐元資金,用於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若這筆款項得到落實,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盟向烏克蘭提供的安全資金總和將達到20億歐元。
所以不管出於何種理由,俄羅斯都有足夠的動機,把這能源這一柄銀槍舞得呼呼作響。
跌破1美元或只是歐元下跌的開始
當下歐洲所遭遇的境況,難免讓人想起50年前的那場著名的石油危機。
當時,也是因為戰爭,導致了原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飆升至10.65美元。並觸發了二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50年後的今天,能源危機魅影重現。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ArendKapteyn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分析了如果俄羅斯停止向歐洲輸送天然氣會發生什麼。
其得出的結論是,一旦俄羅斯全面停止供氣,歐洲的企業盈利減少15%以上,斯托克600指數的市場拋售將超過20%,歐元將跌至90美分。此外,市場慌忙避險將把德國國債收益率推向0%。
ArendKapteyn還強調,這種預測應該被視為粗略的近似值,絕不是最糟糕的情況。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模擬結果,如果俄羅斯在本月全面中斷天然氣供應,歐盟的天然氣儲備水平將僅能在11月初達到65%至71%,低於80%的目標,這意味著今年冬季將有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缺口。
此外,另據歐盟一份文件顯示,如果下一個冬天天氣寒冷,且該地區未能採取預防措施節約能源,俄羅斯停止向歐盟供應天然氣可能會使歐盟GDP減少至多1.5%。
事實上,歐洲經濟前景的陰影已經使得歐元出現了罕見大幅度快速貶值。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歐元匯率已累計下跌約11.5%。7月12日,歐元兌美元甚至一度觸及甚至跌破平價(即1歐元兌1美元)關口,為2002年12月以來首次。
如今,做空歐元已成了「最受歡迎的交易」之一,不少投行認為,跌至平價或許只是歐元跌勢的開始。
股神買買買西方石油!這次又買對了?
如果石油危機真的爆發,也並非所有人都是輸家,比如石油公司。
以我國的兩桶油為例:7月15日,中國石油公告稱,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加265億-320億元,增幅為50%-60%;7月14日,中國海油也公告稱,預計上半年凈利同比增加372億-392億元,增幅更是高達112%-118%。
嗅覺敏銳的巴菲特也在不斷加倉石油。美東時間7月18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公告稱,它再次買入美國西方石油公司194萬股股票,買入價格在56.14美元至59.67美元之間,共耗資1.12億美元。
在本輪加倉後,伯克希爾總共間接持股西方石油總共大約1.81億股,並持有10萬股優先股和購買大約8400萬股普通股的認股權證。不計優先股及權證,伯克希爾對西方石油公司的持股比例攀升至19.4%,價值約109億美元,距離「並表」西方石油僅剩一步之遙。
油價飆升助力西方石油成為今年標普500指數中表現最佳的股票,股價飆升了100%,而標普500指數則下跌了約20%。
根據Refinitiv的數據,分析師平均預計西方石油公司今年的凈盈利約為107億美元。
通過加倉能源股對沖潛在的滯脹風險也是巴菲特的考量之一,如果像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重演,巴菲特的石油持倉,將為其持有的投資組合提供風險對沖。
從當前全球石油生產格局來看,美國、俄羅斯、沙特牢牢占據了前三大產油國的地位。石油的供應危機仍然非常大。
圖片
但如果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三方在原油增產方面都存在著各自的問題:
美國原油產量提升十分緩慢,距離疫情前仍有約100萬桶/日的缺口,由於拜登政府上台後扶持新能源,給頁岩油企業和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使得相關企業不願採取擴張策略;
沙特為首的中東國家,明里還是要給美國面子,但增產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俄羅斯方面,正如上文所分析的,不減產就不錯了。
摩根大通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預測,俄羅斯有能力在不過度損害自身經濟的情況下將每日原油產量削減500萬桶,其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若每日供應減少300萬桶將使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升至190美元/桶,若每日減產500萬桶,則油價可能達到380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