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過程當中,中國古代人民感悟和總結出了許多的道理。這些道理經過代代傳承,口口相傳,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口頭語,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經驗和願望。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或許是很多人從小就熟知的一句俗語。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但也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真實的道理。一些俗語,甚至能夠給人以現實的指導意義和警示意義。正確的認識和使用俗語,能夠對我們的生活起到幫助。
但古往今來,俗語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蘊含人生哲理,有的揭示自然規律,而有的則僅僅表達著人們的願望,並無真正的科學依據。例如,我們就經常聽說一些關於房屋建造或者建築格局的諺語。「大口對小口,家敗人財散」就是這樣的一句俗語。那麼「大口」、「小口」究竟是什麼呢?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事實上,這其中蘊含了前人們關於風水方面的知識。古人在建造房屋之前,都會事先找人勘探風水。因此,住宅風水,自古有之,它表達了古人對自然和居住環境的理解,通過俗語等方式在民間流傳。
晉代郭璞的《葬書》中就曾有過記載:「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一直以來,古代風水學的基礎,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易經》。而對於這門學問,古今中外的人們都充滿了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門綜合的科學,涵蓋了人們對周圍地理、環境的長期觀察和總結,也有人認為住宅風水是封建迷信的說法,阻礙了建築設計的發展。
但無論如何,古人講究風水,在老祖宗的口中,就經常出現一些關於住宅風水的俗語,例如「五樹進宅,人窮家敗」;「門前墳,屋後水,家敗人亡子不歸」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關於房屋周圍環境的俗語。而「大口對小口」,則說的是建造房屋時的布局方面的講究。
在古代住宅風水當中,「門」和「窗」的布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來說,大門是「氣口」,是房屋內外氣體流動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屋內與外界聯繫的咽喉和屏障,因此需要謹慎布局。而窗戶,也是內外聯繫的重要紐帶,形狀和布局,也同樣講究。
而這裡的「大口」和「小口」實際上就是房屋建造時的大門和窗戶。老祖宗認為,大口對著小口,家庭就會衰敗,是為建房大忌。與如今不同的是,古時的房屋,大多都是庭院式的平房,並且房屋之間還有主次之分。一般來說,東房為大,是屋主的住所,而西房居次。
所以在建造這兩間房屋時,東房與西房要做到門對門,窗對窗,也就是大口對大口,小口對小口,被認為是比較合適的布局。但如果出現了大口對小口,則顯得不分主次,被大口「吃了」小口,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
同時,即使是在一間房屋內,大口對小口的布局方式也被認為是禁忌。因為在古人看來,門窗正相對,屋內情況一覽無遺,容易「漏財」。不僅如此,門窗相對,容易產生穿堂風,不能聚氣,在秋冬之際還容易感冒著涼。
因此,老祖宗的俗語也反映了一定的道理,但「家敗人財散」的說法則完全沒有科學依據,不可輕信。誠然,我們需要從古人的生活經驗當中汲取智慧,但也應當予以仔細的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