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到2023,《Pong》仍然在影響著遊戲界

2023-04-19     手游矩陣

原標題:1972到2023,《Pong》仍然在影響著遊戲界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Pong》特別簡單,就連實驗室培養的腦細胞都能玩。《Pong》是雅達利公司在1972年發行的視頻遊戲,該作模擬了兩個打桌球的人,就是在兩條線中間有一個點在動,操縱器就是一個搖杆上有一個按鈕的那種(Atari 2600)。

去年10月,澳大利亞初創科技公司Cortical Labs就讓DishBrain——這是科學家們在培養皿中創造的第一個「有感知」的實驗腦組織——玩這款古老的主機遊戲。

「經過20分鐘訓練,DishBrain的表現比剛開始時好多了。」Cortical首席科學官布雷特·凱甘(Brett Kagan)博士說。雖然DishBrain還是會出現失誤,技術仍當然無法達到人類玩家的水平,但擋回球的機率已經顯著高於隨機操作。「這太令人興奮了。老實說,我們沒想到會看到這麼好的結果。」

時光倒回50年前,當時的世界與如今完全不同:電腦和咖啡店一樣大,彈球遊戲則統治著街機廳。在早期街機遊戲《Computer Space》大獲成功後,雅達利創始人諾蘭·布希內爾(Nolan Bushnell)「忽悠」24歲的計算機工程師阿爾·奧爾康(Al Alcorn)製作了《Pong》。「當時我沒有任何製作電子遊戲的經驗,他想讓我練習怎樣設計遊戲。」奧爾康回憶道。

布希內爾首先向奧爾康介紹了如何創作「最簡單的遊戲」。接下來,他假裝委託奧爾康為通用電氣公司做一款遊戲,激勵這位年輕工程師樹立更遠大的目標。奧爾康花75美元購買了一台日立黑白電視機、接通遊戲,放大電視的內置音調以創造聲音效果,然後把它放進柜子,從而構成了一體化的機器。

「布希內爾了解彈球機和投幣遊戲的經濟學。」奧爾康說,「他告訴我,『你瞧,如果我讓《Pong》收費25美分,就能從中賺錢了。』當然,我們得想方設法讓人們在不用電腦的情況下就能玩,這一點非常關鍵。」

隨著《Pong》原型機被放進當地的一家酒吧,一款採用全新形式的遊戲誕生了。

《Pong》很快就展現了強大的吸金能力。短短几天后,奧爾康就被派去修理第一台機器。由於《Pong》太受歡迎,玩家投放的25美分硬幣堵塞了機械裝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奧爾康用一隻更大的牛奶盒,替換了之前被用來放硬幣的咖啡杯。

起初,布希內爾和奧爾康很難批量生產《Pong》的街機。「這從來不是營銷問題。」布希內爾說,「問題出在供應上:我們既沒有多少錢,也沒有工廠,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但隨著銷量迅速增長,雅達利於1972年11月正式推出《Pong》。

與彈球遊戲所不同的是,《Pong》幾乎沒有引發任何爭議。《Pong》不僅是人人都能玩的第一款遊戲,還允許人們聚在一起玩。「我認為《Pong》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是因為它簡單易懂。我們沒有任何單人版本,任何人都可以玩。」奧爾康說。

布希內爾也有同感。「它就像一艘理想的破冰船。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就是在玩《Pong》時認識自己的伴侶的……當人們看到這款遊戲時,一下子就明白該怎麼玩了。」

但經過一番考慮,雅達利還是在《Pong》的機柜上貼了一張解釋遊戲規則的貼紙。如今,在許多復古遊戲愛好者眼中,這些規則讀起來就像神聖的戒律:「投入硬幣,遊戲自動運行,避免丟球以獲得高分。」「我先把它們刻在我的墓碑上。」奧爾康笑著說。

對於購買《Pong》的酒吧來說,這款遊戲很快就成了他們的搖錢樹,一台機器每天最多能賺40美元。在街機版本問世幾年後,一款名為《Home Pong》的家用主機版本問世了,使得電視突然變成了一個互動平台。「馬歇爾·麥克盧漢可能會說,電視是一種冰冷的媒體。」奧爾康表示,「《Pong》讓它變得特別火……人們把電視機擺在家裡,只有在想玩點什麼時才會打開。」

上世紀70年代,雅達利為《Pong》開發了一系列續作,以及數款更古怪、旨在吸引新玩家的衍生作品,例如添加了著名卡通小獵犬史努比的《Puppy Pong》、為醫院候診室設計的免費版本,以及為兒童主題餐廳Chuck E. Cheese’s創作的版本等。

《Pong》還對流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視覺藝術領域,《Pong》不僅是一款單純的娛樂產品,還成了許多藝術家的靈感來源。1999年,法國藝術家皮埃爾·於熱(Pierre Huyghe)創作了「雅達利之光」(Atari Light),一塊允許遊客打桌球的交互式天花板——後來,於熱還帶它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2002年,《Pong》在巴比肯藝術中心的Game On遊戲展上展出;十年後,這款遊戲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購,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藝術領域的地位。

2017年,著名美國藝術家湯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也在他的一件作品中使用了《Pong》的投影。「《Pong》代表著數位技術的開端。」弗里德曼說,「我認為它既簡單又美觀,就像一段完美、現成的極簡主義視頻。在我的視頻投影中,我將它表現為一款靜態遊戲。」

布希內爾也對《Pong》的美學很感興趣。就在前不久,布希內爾與藝術家奧爾蒂斯(Zai Ortiz)一起推出了呈現《Pong》原始機櫃的NFT作品:Arcade OG系列。

與此同時,《Pong》在遊戲行業似乎也迎來了一場復興。兩年前,美國獨立工作室 Chequered Ink在《Pong》的基礎上,製作了角色扮演遊戲《Pong任務》(Pong Quest)。《Pong任務》的玩法非常簡單,玩家需要控制一隻擬人化、擁有「獨特角色特徵」的球拍。遊戲總監丹·約翰斯頓(Dan Johnston)指出:「使用任何語言、任何文化、任何年齡的人都能明白它該怎麼玩。」

從許多方面來看,《Pong》都會讓人覺得已經過時,但從《Flappy Bird》到《Wordle》,它擁有與近年來數款爆款手游類似的特徵。如今,《Pong》還被很多高校用來教學生如何編程。「獨自編寫這款遊戲是一門必修課。」哈佛大學C50計算機科學教程的講師大衛·J·馬蘭(David J Malan)表示,「它迫使你完全專注於遊戲機制。」另一位講師科爾頓·奧登(Colton Ogden)補充說:「學生們能夠從像《Pong》這樣簡單而完整的遊戲中獲得滿足感。」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過去50年里,《Pong》的影響力從未衰退,時至今日仍然擁有許多鐵桿崇拜者,隨時準備著重玩、重新編寫,甚至重塑這款遊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e96a8508036576dc673e20f9b99bd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