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暴漲1076%到跌去9成,天智航被稱為最不要臉公司,誰是幕後推手

2022-05-13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從暴漲1076%到跌去9成,天智航被稱為最不要臉公司,誰是幕後推手

天智航上市兩年不到,股價從高點跌了92%,被投資者稱為「A股最不要臉公司」。

2020年7月7日,國內手術機器人第一股天智航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股價大漲超600%。上市一星期後,公司股價衝到了歷史最高點——141.6元,漲幅達1076%。

但隨後,天智航開啟了近兩年的漫漫熊途。

至2022年4月27日,天智航股價最低時僅僅11.2元,同歷史最高點相比,不到兩年跌去92%,總市值一度蒸發近550億元,回撤幅度位列科創板之首。

天智航董事長、實控人張送根合計持股比例為21.02%,身價從最高的130億元,回落至10億元,近120億財富灰飛煙滅。

天智航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股價過山車般的瘋狂,背後誰是推手?

1

熬了十年,終於熬到上市

天智航上市前,董事長張送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一熬就是十年,一直熬到春天來了」。

張送根生於1966年,由中科院電子所公派到蘇聯科學院無線電技術與電子學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回來又在中科院電子所做了幾年的航天工程。

如果不是2019年科創板橫空出世,張送根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連年虧損的公司會有上市的一天。

天智航脫胎於一項國家863骨科機器人項目,其核心產品為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以及相關的配套設備及耗材等,屬於手術機器人行業。

2002年,在國家科技部項目支持下,北京積水潭醫院聯合多家單位,啟動了中國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技術研究和臨床試驗工作。北京積水潭醫院以臨床實際需求為導向,對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臨床改進方向提出建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於自身技術積累,開發了骨科雙平面定位技術。

「作為中科院出身的人,我覺得這個技術非常有臨床價值,就成立了一個公司來做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張送根對媒體表示。

2005年11月,剛成立的天智航技術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了「雙平面骨科機器人系統的產品開發」的委託開發合同,由天智航技術委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製「雙平面骨科機器人系統」。天智航技術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支付了30萬元研究開發費,獲得了關鍵的骨科機器人技術。

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

張送根回憶,公司從2005-2010年,一直不賺錢,也未獲得民間資本的青睞。但所幸,天智航得到了北京政府支持。

2010年,北京市搞了個重大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的政府股權投資政策,外面的投資者不投,政府親自下場來投,讓天智航獲得了實質性的資金支持。2000萬的政府資金加上中關村發展集團500萬的自有資金,一共是2500萬的投資。

2010年,張送根、張瑞君、汪麗慧、信匯科技、京安泰、銀基發、王飛、鄭剛、沈正寧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現今的上市公司天智航),新公司收購了原有的天智航技術,在新成立的公司中,張送根占股39%。

2

一路虧錢,8成銷售靠政策扶持

依靠一次次的政策扶持,天智航的窘境獲得緩解。

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兩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組織創建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的通知》,明確要依託國家權威醫療機構建立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

2017 年 11 月國家工信部與衛健委發布《關於同意北京積水潭醫院等 21 家牽頭醫院創建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的通知》。

作為唯一入選應用中心的設備生產企業,天智航成為這波紅利的最大受益者。除了北京積水潭醫院外,天智航在北京301醫院、上海六院、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醫院、西安紅會醫院等都實現了銷售。

根據天智航招股書,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公司在上述政策支持下的銷售數量分別為 2 台、16台和 31 台,數量占比分別為 12.50%、80.00%和 75.61%

但天智航依舊擺脫不了虧損的命運。

2017年公司尚在盈利(扣非後仍為虧損),但2018年-2021年,分別虧損85.60萬、3095.78萬、5447.09萬、7993.32萬,虧損有逐年擴大的趨勢。

3

從上漲1076%到跌去9成,誰是幕後推手?

2019年,科創板成立,只要具備科創屬性,虧損公司亦可上市,天智航趕上了這趟快車,張送根一度身價超百億,但這僅是曇花一現。

2020年7月7日,天智航登陸科創板,發行價12.04元,上市首日開盤價就被炒到了70元。

隨後,天智航股價向100元進發,並在一周後,股價最高衝到141元,漲幅高達1076%。

但好景不長,天智航股價隨後開啟了漫漫跌途。

截至5月12日,天智航股價從最高點回撤了約91%,此前的4月27日,天智航股價剛剛創下歷史新低的11.2元,跌破了發行價。

這樣一家連年虧損的公司,到底是誰在推高天智航的股價,又是誰在最高點大手筆減持?

其中不乏部分知名機構的身影。

天智航2020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絕大多數為知名機構。這些機構包括:諾安成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廣發多元新興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諾安和鑫保本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中融鼎秋天對沖私募基金、廣發基金-誠通金控4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等。

2020年天智航三季報前十無限售股東持股

這些機構的股票是從哪裡來的呢?

經查詢,在2020年三季度,公司前十大無限售股東中,僅有三家獲得網下配售,分別為諾安成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廣發多元新興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諾安和鑫保本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每家基金所獲配售股數均為8810股,金額約10.6萬元。

不出意外,除了上述三家基金配售的2.7萬股外,機構其他的持股要麼是線上打新股獲得,要麼是在2020年7月7日公司新股上市至2020年9月30日之間,從二級市場買的。而線上打新股中籤的數量極少。

如此多的機構一哄而上大量買入,也難怪天智航的股價會一飛沖天。

而在天智航2020年的年報中,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前十大無限售股東名單中,這些機構大多數已消失。這意味著,在2020年9月30日到12月31日三個月期間,這些機構已售出走人。

如此看來,把天智航股價炒上峰頂的是機構,把天智航扔下山谷的,仍然是機構。

2020年天智航年報前十無限售股東持股

4

骨科機器人成「雞肋」,一年應用只有幾十例

天智航未來是否有投資價值,只取決於兩個方面,未來能否賺錢?能賺多少錢?

至少現在看,國內由機器人輔助的骨科手術案例卻並不多。

據國盛證券統計,2016—2019年,天智航單台骨科機器人在醫院的平均使用頻率分別僅為12例、47例、64例、73例。

根據招股書,公司營收/銷售設備數量,一台天智航設備價格為300萬-500萬元,開機率太低,必將拉高使用成本。

據國盛證券資料顯示,2020年,北京積水潭醫院根據手術複雜程度分檔,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收費在1.8萬元至4.5萬元;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和煙台市煙台山醫院機器人輔助手術收費,根據手術情況,大體在0.7萬元至1.5萬元。

有醫生在網上發文指出,認為目前的骨科機器人還比較「雞肋」。

骨科手術機器人只能解決手術中的某一項或幾項關鍵問題,如脊柱手術機器人,其主要輔助完成椎弓根釘等螺釘的置入過程,但對於脊柱的顯露、減壓、融合等操作並無輔助作用。關節手術機器人主要完成股骨/脛骨截骨操作,但對於關節的顯露、假體的安裝、軟組織平衡等操作沒有進行輔助。

另一方面,機器人的三維影像掃描功能並非實時的,術中患者體位可能發生變化,導致與術前CT掃描結果存在一定差別,進而影響機械臂定位的精準度。對於經驗豐富的醫生而言,即便沒有機器人輔助,也可以將螺釘較為精準地植入患者體內。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Robotics》對醫療機器人的自動化程度進行了定義,分為6個階段,無自動化(第一階段)、機器人輔助(第二階段)、任務自動化(第三階段)、條件自動化(第四階段)、高度自動化(第五階段)、完全自動化(第六階段)。

天智航的天璣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就自動化程度而言,目前還處於機器人輔助(第二階段)向任務自動化(第三階段)的過渡時期。

如果僅僅是起人工輔助作用,那於醫院而言,數百萬元的機器購買費,於患者而言,動輒過萬的機器人輔助手術收費(即「開機費」),真的值嗎?

對於骨科機器人,仍不斷有相關政策出台。

北京市醫保局會同市衛健委、市人社局曾於2021年8月發文,規定自2021年10月23日起,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進入北京甲類醫保支付目錄(可100%報銷),項目價格定為8000元/次;一次性機器人專用器械獲得北京乙類醫保支付(可報銷70%)。

納入醫保之後,採用機器人輔助脊柱手術的數量變化卻並不明顯。

2022年3月初,一份關於徵求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操作價格的便函文件在網際網路上傳開,行業內對骨科手術機器人價值的質疑也被推至頂峰。

該文件顯示,為確保醫療服務和收費質價相符,政策擬大幅調降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收費。具體來看,現階段絕大部分的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包括導航定位工具包及耗材在內,將最多只能在傳統手術基礎上加收2000元。

這麼做或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療成本,但忽視了醫院的利益。過低的使用頻率和開機費,決定了醫院要收回本難如登天。

5

內憂外患,天智航的未來會怎樣?

手術機器人的賽道,看起來很美。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人民幣238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人民幣57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6%,預計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402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1.5%。

國內手術機器人行業投融資也明顯加速。據「醫械數據云」查詢顯示,投融資數量從2013年的1件上升到全年27件,整個賽道總融資金額超過30億元。

但天智航虧損的局面看起來短期很難改變。

研發太燒錢是天智航虧損的主因。2021年度,天智航研發費用較上年同期增加了3568.05萬元,同比增長48.14%;另外,公司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約為70.37%,較上年增加了15.84個百分點。

與大手筆投入不匹配的,是公司緩慢的營收增長。2021年度,公司營收1.56億元,同比增長14.80%。此前2018至2020年,天智航營業收入分別為,1.27億、2.3億、1.36億。

盈利跟不上,公司的現金流也不好。2021年,公司消耗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共計1.81億,經營、投資、籌資等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7775.52萬、-9872.95萬、-480.47萬。

公司雖然產品毛利較高,達到64.16%,但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醫院採購往往流程複雜、環節較多、銷售周期長,從科主任感興趣,向醫院報告到最後裝機驗收通常需要12至24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2021年度,公司存貨周轉率僅為1.37次,存貨周轉天數達262.02天,應收帳款周轉天數達49.8天。

為緩解資金壓力,天智航不得已在股價低位祭出定增大法,只是其擬定增募資的金額從最初計劃的13億元,「縮水」到目前不超過3.7億元。

可以預見的是,作為國內市場先驅,天智航享受到了很多政策紅利,但隨著紅利退潮,天智航將面對市場激烈的廝殺。目前,天智航的國際對手:Mazor Robotics 公司的Renaissance、MEDTECH 公司的 ROSA ONE 和 MAKO Surgical 公司的 RIO 已取得國家藥監局核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

面對「商業化」的難題,天智航董秘曾坦言,「提高醫生和患者對手術機器人的認知還需要很長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a5a0c70fed6daef0e67ffa20a6cce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