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姬發
姬姓,名發,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9年。
約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發繼位,號為武王 。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周成王姬誦
姬姓,名誦,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周王朝第二任君主,周武王姬發之子,母為邑姜(齊太公姜尚之女)。
繼位之時,年紀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攝政,平定三監之亂。七年之後,正式親政,營造洛邑、大封諸侯,命令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西周王朝的統治。
公元前1021年,因病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22年。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康王姬釗
姬姓,名釗,周武王姬發之孫,周成王姬誦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據《夏商周年表》,其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但存在廣泛爭議 。
周成王臨終前,擔心太子姬釗不能勝任君位,於是命召公奭、畢公高率領諸侯輔佐太子姬釗登基。周康王即位後,在召公奭、畢公高輔佐之下,繼續推行周成王的政策,進一步加強統治,同時,先後平定東夷大反,北征略地,並且西伐鬼方。《小盂鼎》銘文所記對鬼方征討,斬獲眾多,僅俘人即數以萬計。周成王至周康王時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周康王在鎬京去世,諡號康王,葬於畢原。死後其子姬瑕繼承王位。
周昭王
姬姓,名瑕。周康王姬釗之子,周朝第四任君主。姬瑕在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多作卲王。
周昭王繼位後,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親帥六師伐楚,結果全軍覆沒,死於漢水之濱。
周穆王(前1026年?—前922年)
姬姓,名滿,又稱「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一說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周穆王富於傳奇色彩,在位期間,曾征犬戎(一作畎戎)、伐徐戎、 作甫刑(亦稱《呂刑》)。在周穆王的勵精圖治下,天下再度安寧,保持了昭王盛世的延續
姬繄扈
姬姓,名繄扈,周穆王姬滿之子,西周第六位君主。諡共王,一作恭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龔王 。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其在位時間為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周懿王姬囏(約前937—前892年)
姬姓,名囏(jiān),周共王姬繄扈(yī hù)之子,西周第七位君主。
周懿王生性懦弱,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由於西戎屢次進攻,他被迫將都城遷往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太平御覽》引《史記》:「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據白川靜的西周斷代銘器分類結果,周懿王在位時間有15年以上。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周懿王在位八年。
周孝王姬辟方(前960—前896年)
姬姓,名辟方,周穆王姬滿之子,周共王姬繄扈之弟,周懿王姬囏的叔父,西周第八位君主,在位時間前910—前896年。
周懿王死後,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是姬燮懦弱無能,姬辟方乘機奪取王位,是為周孝王。 前896年,周孝王去世,諡號孝王(《逨盤》銘文作考王)。周孝王死後,諸侯擁立故太子姬燮繼位,是為周夷王。
姬燮
周夷王,姬姓,名燮,西周第九代國王。出生地楚國丹陽今湖北荊州,在位時間前895年至前880年。 姬燮在位時期,周王室處於衰落階段,因此諸侯有的不來朝貢,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曾聽信讒言,烹殺齊哀公;出兵討伐太原之戎,攻至俞泉,獲一千匹馬。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其子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
周厲王姬胡(公元前904年―公元前829年)
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
周厲王在位期間,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即以國家名義壟斷山林川澤,不准國人(指工商業者)依山澤而謀生,藉以剝削人民。他違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澤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 致使百姓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最終死於彘地,諡號厲王。
共和行政又稱周召(shao)共和
國人暴動攻入王宮,周厲王逃跑,政權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掌,稱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行政是中國歷史,尤其是編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從共和行政開始,中國的歷史有了確切的紀年,從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來不曾間斷,是中國歷史得以保證延續性的重要開端。按《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歲次庚申,即公元前八四一年。
周宣王姬姓
名靜,一作靖,周厲王姬胡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3年在位。
周宣王繼位後,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一幫賢臣輔佐朝政;軍事上藉助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陸續討伐獫狁、西戎、淮夷、徐國和楚國,使西周的國力得到短暫恢復,史稱「宣王中興」。但周宣王晚年對外用兵接連遭受失敗,尤其在千畝之戰大敗於姜戎,南國(今長江與漢江之間的地區)之師全軍覆沒,加之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也為西周在周幽王時期的滅亡埋下伏筆。
周幽王姬宮湦(前795年―前771年)
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一作宮生),周宣王姬靜之子,母姜後,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後,諡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東周。
周平王姬宜臼
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宮湦之子,母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東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
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於後宮得褒姒以後,生子伯服。不久,竟廢申後及姬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於是姬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與鄭桓公均被犬戎所殺。隨後,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姬宜臼為避犬戎之難,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去世。
周桓王姬林
姬姓,名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孫,太子姬泄父之子,東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後,由於壓制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權力,因此周、鄭交惡,最後雙方在繻葛(今河南長葛東北)開戰,鄭國將領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權威於是蕩然無存。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諡號桓王,其子姬佗繼位,是為周莊王。
周莊王佗
姬姓,名佗,周桓王林之子,東周第三任君主,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82年在位。
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佗繼位,是為周莊王。公元前693年,周莊王平定王子克之亂。公元前682年,周莊王去世,諡號莊王。周莊王死後,其子胡齊繼位,是為周釐王。
周釐王姬胡齊
姬姓,名胡齊,周莊王姬佗長子,東周第四任君主,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77年在位。
公元前682年,周莊王去世,姬胡齊即位,是為周釐王(亦作周僖王)。公元前681年,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78年,正式冊封晉武公為晉國國君。公元前677年,周釐王去世,諡號釐王(一作僖王),其子姬閬即位,是為周惠王。
周惠王姬閬
周釐王姬胡齊之子,東周第五任君主,諡號惠王。姬閬在周惠王元年(魯莊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繼位後,占用衛國的園圃飼養野獸,衛國的人民不滿,周惠王二年(魯莊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有五大夫作亂,立王子頹為周天子,惠王奔溫(今河南溫縣南),鄭厲公在櫟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並在惠王四年(前673年)與虢國攻入周朝,協助平定「子頹之亂」,惠王復辟,鄭國因功獲賜予虎牢(今河南滎陽)以東的地方,虢國也獲賜土地。《史記·周本紀》稱惠王在位25年,《左傳》稱姬閬在惠王二十四年(魯僖公七年,前653年)冬天去世。
王子頹(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73年)
姬姓,名頹,周莊王姬佗庶子,周釐王姬胡齊之弟,周惠王姬閬的叔父。深得其父周莊王的寵愛。公元前675年,王子頹聯合蔿國等五位大夫發動叛亂,驅逐周惠王,自立為周天子。公元前673年,鄭、虢二國聯軍攻進周朝都城,殺死王子頹和五大夫,周惠王復位,史稱此次事件為王子頹之亂(亦稱子頹之亂)。
周襄王姬鄭
姬姓,名鄭,周惠王之子,東周君主,前651年―前619年在位。周襄王時期,諸侯爭霸日益激烈,諸侯為奪霸權各顯其能,使用各種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在大國爭霸、小國林立時代,稱霸於諸侯,為後人稱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在周襄王時地位已凌駕於周王及各諸侯國之上。周襄王死後,其子姬壬臣繼位,是為周頃王。
周頃王
華夏族,姬姓,名壬臣,周襄王之子,東周第七代國王。前618年繼位,當時王畿已縮小,王室財政一貧如洗,無法安葬襄王,頃王只得派毛伯衛向魯國討錢。後來魯文公派使者送錢到都城,才安葬了周襄王。頃王在前614年春天去世,在位6年,由兒子周匡王繼位。在位期間執政為周公閱、王叔桓公、王孫蘇。葬處不明。
周匡王
華夏族,姬姓,名班。東周第八位君王,前612年—前607年在位,在位共6年。周匡王是周頃王之子。前607年十月,周匡王病死,其弟姬瑜繼位,是為周定王。
周定王
姓姬,名瑜。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周頃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在位二十一年。定王即位之時,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及周天子已無尊敬可言,中央權力繼續削弱。
周定王年間,當時的春秋霸主楚莊王在東周都城洛邑附近閱兵,他還詢問東周大臣皇宮裡的九鼎有多重,暗示他已經有了代周稱王的野心。定王聞訊,匆忙派大臣去慰勞楚莊王,這才作罷。
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圍宋時,造成「易子而食」的慘劇,使社會生產遭到破壞並阻礙了人口的發展。真實地說明了諸侯爭霸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為代價的。周定王崩後,其子周簡王姬夷即位。姬瑜死後的廟號為定王。
周簡王
姬姓,名夷,周定王之子,東周第十位君王。前585年-前572年在位,共在位十四年。他在位時,周天子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公元前572年九月,病死,諡「簡王」。他死後,葬處不明。其子姬泄心即位,是為周靈王。
周靈王姬泄心
姓姬,名泄心,是周簡王之子,東周第11代君主,在位27年。有二子:長子太子晉(姬晉),次子王子貴(姬貴)。
周靈王姬泄心在位期間,周朝國勢日益衰敗,周天子威信日益低落。各諸侯國通過戰爭擴張勢力,大諸侯國無視周君。強國伐弱國,連年戰爭,民生疾苦。
周景王
姓姬,名貴,是周靈王的兒子。東周第十二任君主,在位25年。周景王太子壽早死,後又立王子猛為太子,卻寵愛庶長子王子朝。公元前520年四月,周景王病重,囑咐賓孟要扶立王子朝。王子朝未及立為嗣君,其父卻突然病死,諡號為景王。
周悼王
名姬猛。周景王長子、景王死後繼位。在位1年就病死,葬處不明。 景王在位時,因長子太子壽早死,原立姬猛為太子,但景王又寵愛庶子姬朝,於病重時要大夫孟賓扶立姬朝,而沒來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後,同月貴族劉卷、單旗將盂賓殺死,仍擁立姬猛為帝。 姬猛繼位後,姬朝很不甘心,就帶領失去職位的舊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亂,爭奪王位。劉卷被打敗逃了,單旗保護著姬猛待在王宮內。姬朝的黨徒乘深夜潛入宮中,劫走了姬猛。單旗突圍而逃,姬朝的徒眾挾持著姬猛追趕單旗。半路上,晉頃公遣大夫籍談、荀躒帶兵救出了姬猛,護迎他避於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不久,派兵護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 姬猛死後的諡號為悼王。
姬匄(約前536年—前476年)
即周敬王,姬姓,名匄,東周第十四任君主。他是周景王的兒子,周悼王之弟。
周景王死後,周悼王繼位。王子朝攻擊並殺害周悼王,晉國攻打王子朝而擁立周敬王。此後敬王與王子朝不時仍有衝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國。前505年春,楚國被吳國擊敗,險些亡國,周敬王趁機派人在楚地殺死王子朝。儋翩帶領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舉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晉國幫助下回都。東周自周平王開始以雒邑(洛邑,又稱成周)為都城,平王東遷後,又稱雒邑為王城。敬王時,因王子朝在雒邑勢大,乃遷都至雒邑之東,稱新都為成周,稱舊都為王城。
前476年,周敬王在位四十四年而卒,因其去世時間恰好處於春秋、戰國之交這段時期,故史學家以其去世之年作為劃分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界點。
周元王
姬姓,名仁,周敬王姬匄之子。前476年至前469年在位,在位8年。周元王在位時,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他在位期間,越王勾踐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葬處不明。 姬仁死後的諡號為元王。
周貞王
姬姓,名介,周元王子,在位28年,諡號貞定王。 姬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三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三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晉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後的諡號為貞定王。
周哀王
華夏族,姬姓,名去疾,為周貞定王長子。前441年周貞定王死後即位,即位後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葬處不明。死後的諡號為哀王。在位1年。
周思王
姓姬,名叔襲,為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前441年,叔襲殺害周哀王即位,為周思王;在位僅五個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殺。
周考王
姬姓,名嵬。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與周思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嵬殺害其兄周思王自立,是為周考王,在位15年。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去世,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為周威烈王。諡法云:「大慮行節曰考」。葬處不明。
周威烈王
東周第20代君主,周考王之子。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病死。葬於今河南洛陽。公元前403年,他死後,其子姬驕即位。
周安王姬驕
姬姓,名驕,華夏族,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烈王
姓姬,名喜,為周安王之子。前376年到前369年在位,又稱周夷烈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
周顯王
又稱周顯聖王或周顯聲王,姓姬,名扁,東周君主,在位48年,為周烈王之弟。
周慎靚(音:jìng)王(前399-前315年)
姓姬,名定,一名順,東周君主,在位6年,為周顯王之子。前315年,周王定病死,諡號為慎靚王。
姬延
姬姓,名延,亦稱王赧(nǎn),後世稱「周赧王」,東周第25位君主,周慎靚王之子,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在位時期,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王畿(今河南洛陽附近,當時東周的首都),還分成「東周國」和「西周國」,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於「西周」(即王城)。而此時的西戎霸主秦昭襄王也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周赧王五十九年,駕崩。是年,秦昭襄王遷九鼎,占王畿,滅東周。西周公盡獻其邑三十六城、民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歷時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