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鳥鳴聲,會是什麼樣的?
60年前,蕾切爾·卡森曾在《寂靜的春天》里寫道,沉默將震耳欲聾,他們歌聲的缺失,就像我們失去了一種主要感官一樣。
曾經有研究表明,人類之所以喜歡在大自然間行走,可能與我們在散步時聽到的鳥兒鳴叫聲有關。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鳥兒的鳴叫聲更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感,這項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但是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是,鳥類正在逐漸失去他們的多樣性,越來越多的鳥類瀕臨滅絕。為了「拯救」那些即將消逝的鳥鳴聲,有一群藝術家坐不住了。
《消逝之聲》
2021年聖誕節期間,一張特別的音樂專輯面世。這張名叫《消逝之聲》的專輯,由澳大利亞藝術家安東尼·阿爾布雷希特(Anthony Albrecht)創作,他將這張專輯視為一次行為藝術式的嘗試,想藉此了解,這種形式的環境藝術能否喚起人類對瀕危鳥類的注意。
《消逝之聲》專輯封面
人們的反響遠超他的預期。專輯大火,逼近碧梨(Billie Eilish)的新歌,在聖誕期間的澳洲音樂排行榜上,僅僅排在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的聖誕金曲《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之後。
點開專輯的第一首曲目,我們能聽見由瀕臨滅絕的53種鳥類的叫聲組成的「大合唱」。
這個合唱團,有些古怪。因為很多鳥類的聲音並不總是婉轉動人,總會有一些讓人震驚的聲音摻雜其中,極具衝擊力。
它們或是咔噠聲,或是嘎嘎聲,有的是尖叫聲,也有的是低沉的低音音符。
這些古怪的聲音來之不易,由自然錄音師大衛·斯圖爾特(David Stewart)在過去的四十年間,奔跑在澳大利亞不同生態環境中,一點一點辛苦收集而來。
Mallee emu-wrens在專輯中亦有參與
雖然專輯非常受歡迎,但是與有著精美構思和編曲的音樂不同,這種來自大自然的環境之音,除了給人以白噪音般的愉悅享受,更能讓人感到遺憾和難受。
因為鳥類的滅絕,不僅僅是某種生物在物理空間上的缺失,更是地球配樂的消失,是人類無盡的損失。
最後的母語者
其實,鳥類的鳴叫聲,與人類的聲音是一樣的,都是地球生物所發出的,而鳥類聲音的消逝也更接近於人類社會中某種語言的消亡。
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本土鳥類——王吸蜜鳥(regent honeyeater)如今僅存不到350隻。
專輯中的《王吸蜜鳥》曲目,收錄了王吸蜜鳥在求偶時的鳴叫聲,就如一門語言最後的母語使用者一樣,它們在向人們展示自己語言原生的精細複雜的措辭,腔調略顯憂鬱。
然而不到一個世紀前,王吸蜜鳥其實是一種常見的林地鳥類。19世紀40年代,著名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在阿德萊德市中心發現這種鳥類正在築巢。
1909年,鳥類學家亨利·盧克·懷特 (Henry Luke White)在灌木叢中騎馬,聽到了「它們整日的奇特音符」。
王吸蜜鳥
王吸蜜鳥經常成群結隊的在城市與森林間遊蕩,然而如今,由於澳洲政府對其賴以生存的桉樹的清除,王吸蜜鳥已經瀕臨滅絕。
如同孩童牙牙學語,王吸蜜鳥自誕生的第一年,就能從同類成年雄性鳥身上學會複雜的音樂。這樣的音樂被王吸蜜鳥用來確認自身的領地並吸引潛在的配偶。
隨著鳥群數目的減少,新誕生的王吸蜜鳥能夠接觸到求偶鳥鳴的也越來越少,這使得王吸蜜鳥的鳴叫聲變得越來越傾向簡單,失去了以往的精細與複雜。
就如人漸漸失去他的母語,不得不轉向其他主流語言。部分雄性鳥類會學習其他鳥類的求偶聲,但這幾乎無法吸引雌性來共同築巢,動物園只能向雄性王吸蜜鳥播放過去人們錄到的複雜美麗的求偶聲,期待它們能夠自己學會它。
藝術家與他們的繆斯鳥
除卻沉重的滅絕相關的話題,《消逝之聲》這張專輯還從另一方面展示了現代生活的封閉性,更直觀的讓人們意識到社會如何將自然隔絕於自身之外。
實際上,數萬年來,人類的聲音創造,藝術創造、甚至是語言發明都曾借鑑鳥兒的聲音,現在卻離都市人如此遙遠而新奇。
出生於英格蘭的音樂DJ、環保活動家羅賓·帕金斯(Robin Perkins),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南美洲的音樂和歷史的薰陶。作為一位觀鳥愛好者,2015年,他聯繫了阿根廷、秘魯、厄瓜多、巴西的音樂人,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中列出的從「近危」到「極度瀕危」範圍內的鳥類名單,一同製作了一張《南美洲鳥鳴指南》。
《南美洲鳥鳴指南》專輯封面
與《消逝之聲》的記錄性質不同,這張鳥鳴指南更多著墨於放大鳥類鳴叫中的音樂性。有些人自始至終都使用一種鳥鳴作為取樣,大部分人將其融入背景中,而另一些人甚至將鳥類轉換為合成器。
當音樂家與鳥類合作完成一張音樂專輯,有些鳥鳴在音樂家的處理下更加靈動輕快,另一部分則更古怪,可能這些鳥都是一群追求獨特聲效的搖滾音樂鳥吧。
每位音樂家通過在線鳥鳴共享社區Xeno-Canto選擇一位繆斯鳥,這並不是簡單的人類方的單向選擇,而是基於人與鳥類的深層羈絆。
樂隊組合盧拉克魯扎(Lulacruza)就選擇了與尼式鷦鷯(Niceforo's Wren)進行「音樂合作」,而尼式鷦鷯的棲息地,正是樂隊歌手Alejandra的父親所來自的哥倫比亞北部安第斯山脈。
樂隊組合盧拉克魯扎(Lulacruza)
他們的音樂創作靈感基於人與鳥類共享的環境與共通的韻律,這是一種奇妙的循環,南美洲驚人的鳥類多樣性過去曾影響這片土地的音樂與文化,而現在人們將反過來藉助如坤比亞(cumbia)等舞蹈音樂與鳥鳴的融合去保護瀕危的鳥類。
同時,這樣的音樂形式也或許能給鳥類帶來更多幫助。
鳥類保護。
項目發起者羅賓·帕金斯提到,他們更期待能去鳥類保護區進行參觀,他們曾聯繫鳥類保護基金會參觀厄瓜多南部的鳥類保護家園,希望能將藝術家介紹給他們各自的繆斯鳥,甚至將自己創作的曲目回放給瀕危的鳥類聽。
羅賓·帕金斯,2015
《南美洲鳥鳴指南》是全球鳥鳴系列中的第一張專輯,第二章專輯《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鳥鳴指南》已經籌款成功並於2020年通過廠牌正式發行,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就能夠聽到《北美鳥鳴指南》或《非洲鳥鳴指南》,而所有專輯的銷售所得利潤也將全歸鳥類和保護基金會所有。
這一系列保護瀕危鳥類的音樂實踐就是羅賓·帕金斯在訪談中所說的:「音樂可以是很多東西。它可以是一個可以哭泣的肩膀,一個感到快樂的理由,一段記憶,或者一個更廣泛的信息載體。在這種情況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討論鳥類保護和音樂創造力的新方法。」
參考文章: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sep/30/if-the-regent-honeyeater-is-voted-off-the-island-in-the-bird-of-the-year-poll-its-love-song-may-be-lost-forever
https://www.billboard.com/music/latin/guide-birdsong-south-america-robin-perkins-6487694/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shikashika/a-guide-to-the-birdsong-of-south-america
#BehindtheLens
系列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