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疾病成為威脅我國居民的第一大「殺手」,長海醫院專家領銜推出實用專著

2024-10-29     上觀新聞

今天(10月29日)是第19個「世界卒中日」。腦卒中俗稱中風,也稱腦血管疾病。當前,腦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一大死亡原因,且呈年輕化趨勢。成人腦卒中的終身患病風險高達39.3%,居世界首位。

腦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型,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梗死,約占所有腦卒中患者的70%-80%,發病率高、殘死率高、復發率高。醫學界如何不斷攻克腦卒中?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療學》一書近日首發。

新書主編、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任劉建民在首發式現場談到,「在神經介入治療技術不斷下沉的同時,國內神經介入水平參差不齊、治療缺乏規範性、同質化較差,這些不利因素制約了神經介入治療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的進一步發展。」鑒於此,在劉建民的組織下,全國21家高級卒中中心專家教授共同編寫了這本《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療學》,匯總全國優秀卒中中心的救治經驗,為國內同道的臨床操作提供幫助,提高介入治療救治同質化水平,讓更多患者獲益。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人們就踏上了針對腦卒中治療的探究征程。20世紀90年代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t-PA)成功應用於臨床,明顯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再通率及臨床預後。然而,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有限的治療時間窗限制了t-PA的應用;更為重要的是,對於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t-PA療效很差。

因此,神經領域的學者又開始探索新的治療方法。隨著顱內血管重建理念的不斷深入,神經介入技術和器械的不斷發展,2015年,血管內介入取栓成為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選治療策略,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結局和提高生存率,中國迎來了屬於神經介入治療的新時代。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介入技術普及,臨床研究能力也不斷提升,中國臨床研究為全球腦卒中救治提供了高質量的循證醫學證據,逐步改寫救治指南和臨床實踐。

在腦卒中的中國臨床研究中,上海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劉建民教授團隊貢獻突出。2020年5月,他牽頭組織全國41家中心完成的DIRECT-MT研究,登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成為中國神經介入領域的第一篇頂刊論著。在劉建民的帶領下,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後,ENCHANTTED-MT、IRIS等研究結果接連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奠定了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在國際神經介入領域的學術地位。

此次新出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療學》集合神經介入領域專家的集體智慧,從理論到實踐,清晰展示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介入治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為臨床醫生,從病例中學習提高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從病例中學習相關知識會更加生動並易於掌握。這本書以病例為導向,以一個個具體病例的治療全過程,從術前評估、術中策略選擇、併發症防治以及圍手術期管理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各種類型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介入治療策略,為從事神經介入治療的臨床醫生,尤其是新開展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的醫生提供了實用性強、專業性強的參考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d18e620303babaa9f238d807fd11b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