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為何執意要遷都北京?

2023-12-23     阿斗愛

原標題:明成祖朱棣為何執意要遷都北京?

朱棣(1360年——1424年),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1402年至1424年期間在位,共計執政二十二年,後世稱為「永樂大帝」。

儘管繼位不正,但文史不假卻認為,朱棣是明朝最有作為的一位帝王。他的歷史功績有很多,比如多次遠征漠北、收復故土安南、鄭和連續出海、編纂永樂大典、向北遷都北京等。

接下來,我們主要談論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深遠歷史影響。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為了有序傳承和永固江山,頒布了《皇明祖訓》並嚴格執行。作為第四子的朱棣,按理說皇位與他無關,只能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富貴王爺。

在朱元璋的安排下,朱棣也像所有成年皇子一樣離京赴任。於是,朱棣就這樣不情不願地離開了南京,離開了爹娘弟兄,冒著凌冽的北國風雪在北京就業,成了一名最早期的北漂一族。

時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朱老四也逐漸適應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習慣了自己「燕王」的身份。朱棣還漸漸體會到,其實做個諸侯王也挺好的。

可是,朱棣剛剛平靜的水面立即就泛起了漣漪。因為,當朝太子朱標突然過世了。朱標可是一個被上天無限眷顧的人,他既是長子又是嫡子,地位無比尊崇。而且,最關鍵的一點,他被冷酷無情的父親朱元璋深深寵愛並寄予厚望。

一句話,只要有朱標在,所有的皇親宗室和文武群臣,都認為他是大明朝的鐵定繼承人。可惜,現在這個眾望所歸的繼承人竟然中途過世了。

後來,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晉王朱棡也相繼離世。於是乎,燕王朱棣就成了朱元璋在世皇子中最年長的一位,而且也是最有能力的一位。換句話說,他成了整個大明朝最有資格繼承帝位的人選。

結果,老爹朱元璋很快就打消了所有人,尤其是朱棣對於皇位的念頭,越過自己的兒子而直接冊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稱帝,史稱「建文皇帝」。雖然順利即位了,但他的皇位卻坐得一點兒都不踏實。因為自己的叔叔們個個都不是善茬,個個都有錢有地,有刀有兵,還有野心。

在這種背景下,建文帝的大臣們紛紛上疏,尤其以黃子澄、齊泰等人為代表,強烈主張朝廷立即開始削藩。年輕氣盛的建文帝,當即就下旨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削藩。

削藩的過程儘管並不是很順利,但起初被削的幾個藩王,都沒有太大的實力和野心,只得無奈接受了這個事實。

朱允炆沒有停歇腳步,也沒有進行必要的安撫工作,而是直接乘勢而上,將目標對準了最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

1399年,朱棣決定與侄子徹底決裂,在北平起兵造反,還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一路率軍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歷時四年的時間,靖難之役終於以朱棣的完勝而告終。他趕走了侄子朱允炆以後,成為了大明王朝新的主人,之後還做出了遷都的決定。

作為一個王朝的國都,一般都要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等諸因素都要考慮在內。南京背靠鐘山,地勢險要,臨接長江,可謂是龍蟠虎踞之地。而且,它還位於江南富庶地區,經濟條件優越,文化氛圍濃郁,的確是定都的理想之地。

但是,南京遠離北方,非常不利於朝廷對於新定的北方之地進行強有力的統轄。而且,元蒙的殘餘勢力並沒有被完全消滅,只是趕到漠北而已。據《明史》記載:

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里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

可見,元朝殘餘並沒有放棄對中原沃土的窺探,經常會南下騷擾明朝領土。朱元璋之時,雖然多次對蒙古殘餘勢力用兵,但由於南京太過於偏南,顯現出了鞭長莫及之虞。

從那時起,朱元璋已經萌發了遷都的念頭,主要的候選地有長安和洛陽。只是,由於太子朱標的突然離世,朱元璋只得將主要精力用在確立和培養儲君的問題上,暫時打消了遷都的計劃。

在朱棣奪權登基後,北方的形勢變得更加緊張。由於在靖難之役中,寧王所屬的兀良哈朵顏三衛從征有功,朱棣同意盡割大寧地給朵顏三衛,以作為協助自己奪權的犒賞。

自此,遼東與宣府之間的防線被割斷,互相之間不能應援,而北方重鎮北平也更加岌岌可危。如何守衛北平,如何加強對元蒙殘餘的防禦,就成了擺在朱棣面前的第一要務。

首先,明廷成功地招撫了黑龍江下游的女真等各部落,還專門設置了奴兒干都司,將關外的大片領土收入明朝版圖。

而且,朱棣還在嘉峪關外設立沙洲衛、曲先衛和赤斤蒙古千戶所,連同在洪武年間已經設立的安定、罕東、阿端三衛,合稱為關西七衛。七個衛所的分別建立,雖然對明朝維護北方邊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全都集中在軍事領域。

為了防禦蒙古殘餘勢力的不斷入侵,以上這些顯然還不夠,必須從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等方面同步推進。為此,朱棣開始將遷都再次提上了議程。

朱棣的遷都設想,要遠比朱元璋更為大膽,他沒有在長安和洛陽之間徘徊,而是更加激進的選擇了北平。

這個主張,立即就遭到了絕大多數朝臣的反對。而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認為金陵作為國家的中心,環境宜人、農業發達、商業繁榮,文化濃郁。

雖然朱棣遷都的決心非常堅決,但作為一種妥協,他還是同意採取"二京制"的方式,以北京作為未來帝國的首都,是國家政治和軍事的中心;同時,保留金陵作為副都,是國家經濟的中心。

基本上,"二京制"可以起到相輔相成和兼顧南北的作用,共同推動明朝的長治久安。那麼,朱棣為何要選擇北平成為未來的首都?

一、北平在長期經營下,已經成為龍興之地

朱棣11歲被封燕王,在20歲時赴北平就藩,到他取得皇位。期間,他一直在北平生活,已經習慣了這裡的一草一木。

而且,朱棣在北平經營多年,無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已經初具基礎。

二、南京是建文帝的大本營,朱棣非常介懷

朱棣的江山是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來的。以一個篡權者的身份安居南京,朱棣充滿心理陰影。

朱棣在當初攻入南京時,為了迅速穩定局面,曾對不滿的朝臣和抵抗的百姓大開殺戒。此事,導致朱棣在以後經常噩夢連連。

三、對於元蒙殘餘勢力,朱棣主張天子守國門

提起明朝歷史,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話,那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句話是從朱棣開始的。

朱棣自當燕王起,就開始替大明王朝守國門。如今,他已經貴為天子,但北方國門卻沒有得力的人去鎮守,於是親自駐守就成了一種選擇。

朱棣遷都北京,不僅在明朝歷史上,就是對整個中國歷史也影響深遠。

遷都北京,極大地加強了北方的軍事力量,強有力地維護了北方邊境的穩定,有效地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融合。而且,正是朱棣的遷都之舉,導致了今後中國的國家政治格局都以北京為核心。

歡迎點擊關注文史不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bfb4f4b7ef02cd0d32a5423d2b82c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