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實習記者 李佳欣 神經纖維瘤病(NF)是一種罕見病,2023年被列入第二批罕見病目錄。據估計,中國的神經纖維瘤病患者超過70萬人。
10月13日,在美中愛瑞第二屆腫瘤臨床學術年會關於神經纖維瘤病臨床應用研究進展的分論壇上,針對該疾病,經濟觀察網專訪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吳浩。吳浩的團隊每年接診幾百例神經纖維瘤病患者,他目前在探索用包括TILs細胞以及腫瘤疫苗等在內的免疫治療方式來治療神經纖維瘤病。
吳浩的擅長領域有頸椎病、顱頸交界區畸形、腰椎退變性疾病(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脊柱側彎)、脊柱矯形、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的治療,尤其對於微侵襲脊柱手術MISS(微創融合),側方入路腰椎融合等新術式有極為豐富的經驗。
對話:
經濟觀察網: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吳浩:神經纖維瘤病(NF)是一類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臨床上將神經纖維病分為3種亞型,1型神經纖維瘤病(NF1)是最為常見的亞型,占比達96%。其次是2型神經纖維瘤病(NF2),約占3%。其餘為更加罕見的神經鞘瘤病(又稱施萬細胞瘤病)。
NF1的主要特徵是結節狀或叢狀的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可累及皮膚、軟組織、內臟、骨骼及中樞神經系統等多個系統,輕症者會引發皮膚表面色素沉積、體表腫塊、容貌改變等症狀;重症者則會出現全身多發神經纖維瘤、骨骼畸形、致盲、致聾,癱瘓甚至危及生命。
NF1患者終生癌症風險較一般人群顯著增加,叢狀神經纖維瘤(PN)存在惡變為惡性周圍神經鞘瘤的終生風險且預後較差,5年總生存率不超過50%,是引起NF1患者死亡的死亡原因。
目前,NF1尚無治癒的手段,患者需針對相關症狀終生治療,主要包括外科手術、靶向藥物治療等。
經濟觀察網:你的團隊每年大概接觸多少例神經纖維瘤病患者?他們中大概百分之多少需要手術?
吳浩:5年前可能一年也就碰到幾十例,現在一年門診下來,幾百例絕對有了。網上幾乎每天都有人問我神經纖維瘤病的相關問題,每次出門診也都會遇到幾個。來看門診的人裡面,需要手術的比例其實還是少的,真正需要手術的大概在20%。其實大部分人症狀不重,但是病人產生的焦慮很可怕。
手術需要不同的學科來一起定製手術方案,這個手術大部分情況我可以做,但是眼眶神經纖維瘤或者需要大整形的我肯定做不了。
經濟觀察網:從手術治療來看,神經纖維瘤病還面臨哪些難題?接受手術的患者預後效果好嗎?
吳浩:一般如果患者就長了一兩處,預後效果還是可以的,但是這個病復發是很多的,手術並不能根治。另外,手術也分兩類,一類是不得不做,比如跟脊柱密切相關的、不做就要截癱的,這是我和團隊做得最多的;還有一類是偏美容的,這類更像是症狀治療。
我其實還很注意心理上的治療,雖然患者人群不算特別大,但是要算上家庭,就會變成一個社會問題。
經濟觀察網:除了外科治療,你和團隊還在研究用免疫療法來治療神經纖維瘤病?
吳浩:細胞層面的研究和動物實驗我們已經做過了,得到的反饋是正向的,這個想法在邏輯上是通的。我們現在有了基金,在找有TILs製備資質的公司,第三步就是過倫理、招募病人參與臨床試驗。
我們現在在研究給藥方式,比如到底是注射到血液里還是直接向瘤子注射?直接向瘤子注射,瘤子變小了是不是更安全?因為TILs直接注射到血液里,有可能引起全身的炎性反應,給病人帶來很大的傷害。早期我們就摸索著條件來,如果對局部有效,再看能不能做全身的。可能步子邁得小一點,首先安全性評估要過。
我的探索是針對NF開發和優化TILs療法,這種療法的優勢是製備流程簡單、安全性高、識別多種腫瘤抗原以及臨床試驗實體瘤響應率高,但是也存在製備時間長、成功率低、腫瘤持續存在、高IL2濃度和潛在功能受損等問題,因此我們聯合中科院對這個製備流程進行了優化。同時,我們團隊還在研發腫瘤疫苗,針對這個疾病,希望從不同路徑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治療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