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11區文化建設如何出新出彩?一文告訴你→

2022-09-09     信息時報

原標題:廣州11區文化建設如何出新出彩?一文告訴你

文化在身邊,

廣州11區在文化建設上,

是如何根據自身特點

奮力開拓、出新出彩的呢?

讓我們來看看

「這一年來,紅色史跡見證了我人生的很多重要時刻。」中學「青馬工程」培訓班優秀學員、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原團委副書記梁喆凱同學說,去年10月,他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參加了18歲成人禮宣誓儀式。今年暑假,他又參加了越秀紅色研學季之「團一大青年說」活動。到大學後,他將把家鄉的紅色故事講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聽。

紅色研學季之「團一大青年說」活動現場。通訊員供圖

數說越秀文化建設

越秀區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著68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1處紅色革命遺址,紅色旅遊資源點124處。近年來,廣州市越秀區探索多元立體的紅色研學體系,以這些「家門口的紅色學堂」為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讓青少年真切地感受歷史的脈動。

紅色主題沉浸劇《虹》劇照。通訊員供圖

未來規劃

2022年越秀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深化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建設,完成東園文化廣場、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二期等重點紅色文化工程建設,創建3個國家4A級紅色旅遊景區。推進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引進國際頂級電子競技精品賽事,爭取中國(廣州)體育產業創新大會常態化落戶。做強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加強與文旅龍頭企業在歷史街區活化等領域的合作,培育一批越秀文化IP、打造一批越秀文化名企、擦亮一批越秀文化產業品牌。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擴大優質公共文化產品供給。

「我在海珠區生活20多年了,海珠圖書館數量不斷增加,我們借閱書籍更方便了,而且館內氣氛很適合閱讀,比在家看書還舒服!」近年來,海珠區大力發展社會力量共建分館,把圖書館「搬到」群眾身邊,讓公共文化服務延觸角、接地氣。據悉,目前,海珠區共有圖書館總分館53個,實現街道分館全覆蓋目標。

海珠區圖書館僑建分館(御溪書齋)的獨立閱讀區。信息時報記者 郭柯堂 攝

數說海珠文化建設

2022年,海珠區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海珠區文體事業繁榮發展。新增11個圖書館、文化館分館,推進14項公共體育場館升級改造工程。成功申報市級非遺傳承基地26個、創建市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15個,數量均居全市第1。開展嶺南古琴大賽、「走讀自然」海珠濕地徒步大會等活動600餘場。區首屆文商旅融合發展大會順利舉辦,啟動「活力海珠·環島嘉年華」文商旅融合系列活動,創建2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太古倉、大阪倉入選省級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黃埔村獲評省文化旅遊特色村。

未來規劃

2022年,海珠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聚焦文化綜合實力,增強高質量發展凝聚力。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進南華西等歷史文化街區品質提升,加強衛國堯故居等重要古建築修繕、保護,提升「蘭桂堂廣彩藝術研究院」「曾氏欖雕」非遺研學基地,創造性傳承保護廣彩、廣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文博場館「五個一」工程,探索引入專業社會力量和資源,讓傳統文化綻放光彩。完善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市美術館、市文化館新館、海珠文體中心二期建成。新建修繕30處以上社區體育健身設施,建設莊頭智能體育公園,促進全民健身深入開展。

海珠區提出,實施文化產業發展聚能計劃,出台專項扶持政策,加大文化領軍人才、創意企業、創新團隊引育力度。

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富,以「三雕一彩一繡」聞名全國。全稱「廣州織金彩瓷」的廣彩,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以「構圖豐滿、金碧輝煌,如萬縷金絲織白玉」的特點深受群眾喜愛。今年,荔灣區積極推廣非遺技藝,加強非遺特色項目技能培訓。荔灣區人社局委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從荔灣特色非遺項目中遴選12個項目開展培訓活動,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和實操教學兩部分,項目涵蓋西關水菱角西關禮餅等粵菜師傅類和「三雕一彩一繡」工藝技術類。

培訓班以荔灣非遺中心為教學中心點、非遺街區為文化傳承體驗點,延展到區內各街道社區,讓勞動者在家門口也可以學到實用技能。同時,做好就業創業服務,鼓勵就業困難人員各展所長,多渠道就業創業。

西村窯技能培訓進入社區,吸引了不少居民參與。通訊員供圖

數說荔灣文化建設

今年1~8月,荔灣區人社局開展剪紙、泥塑、西村窯、牙雕等非遺培訓課程,1034人次參加培訓。

荔灣區創新舉行非遺文創新品發布會,展示荔灣非遺文創新品成果,聚集27位非遺傳承人分享近100件非遺新文創作品。粵劇藝術博物館聯合廣州市一汽公交公司推出首部粵劇主題公交車,精心挑選10首名家唱腔名曲實現「掃碼即聽」,通過「公交+粵劇」形式讓市民沉浸式感受粵劇魅力。

未來規劃

荔灣區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著力建設荔灣文商旅活力區。將「老城市新活力」轉化為強大動力,重點做好嶺南文化保護傳承,以上下九、永慶坊、泮塘五約等七大節點為重點,分三年推動實施62個重點項目,把荔灣北片區精心打造為看點集中、業態豐富、魅力十足的文商旅活力區。深化文旅融合,推動沙面-西堤等片區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推動上下九步行街品質提升和業態升級。

荔灣區將高水平建設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成立區非遺保護中心,持續壯大非遺街區,下更大功夫做好非遺文化傳承,引入更多大師工作室,推動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嶺南文化精粹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我在天河生活多年,這裡不僅吃喝玩樂應有盡有,還有很多有趣的文化活動,比如逛文化館、看藝術展、聽音樂……」提起天河,不少市民都能在這裡找到共鳴。如今,天河區不僅是經濟大區、創新強區,也是文化發展主力區。

天河不僅坐擁廣州大劇院廣東博物館等城市文化地標,近年來,天河藝苑、後山當代藝術中心、尚榕美術館等一批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空間相繼落成,天河街坊在家門口就可隨時享受一場文化盛宴。

天河藝苑舉辦畫展,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參觀。信息時報記者 李丹 攝

數說天河文化建設

天河區現有區屬大型文化場館6處、省特級文化站21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13個,已形成「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依託全區覆蓋的文化服務體系,天河區每年免費安排群眾文化活動近1000場,開展公益文化藝術普及活動200場,讓文化惠民看得見摸得著。

未來規劃

2022年,天河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其中提到,大力推動天河藝術公園共建項目建設,加快區圖書館新館等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和達標率,舉辦文化藝術惠民活動200場次、公益文化藝術培訓200場次。

另外,鞏固提升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成果,提升文創產業大會·天河峰會、尚天河文化季、廣州乞巧文化節、車陂國際龍舟文化藝術節等品牌影響力。提質發展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支持廣州文化發展集團做大做強,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群。

月圓夜,群龍起舞,流光溢彩,村民上演「火龍追月」的盛景,蔚為壯觀;古書舍里,鑼鼓聲聲,粵調裊裊,迴蕩於村落之間;學堂上,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等非遺文化博得少年學子陣陣掌聲……一代傳一代、一棒接一棒,在白雲生根、沉澱已久的民俗和非遺文化茁壯成長、遍地開花,掀起了一陣陣「非遺熱」「民俗熱」

中秋夜火龍手舞動火龍,上演「火龍追月」。信息時報記者 郭柯堂 通訊員 雲宣 攝

數說白雲文化建設

目前,白雲區擁有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項

近年來,白雲區力推文化強區建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打開全區公共文化服務新局面。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城市「10分鐘文化圈」、農村「10里文化圈」目標基本實現。

未來規劃

2022年,白雲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文化強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著力開展面向群眾的文化活動,打造三元里抗英、桃花雅集、北村蘭桂粵劇等歷史文化名片,推進三元里飛翔公園、嶺南中醫藥博物館建設,建成鎮街體育公園2個以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古廟、古塔、古樹在側,古橋、古建築、古運河在旁,一場音樂盛典開始了。9月2日晚,「到黃埔去 共享大美」2022戶外音樂季在黃埔區穗東街文昌塔旁古榕樹下上演「海絲穗東 南灣水鄉」專場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祥地,越千年而繁盛不衰的港口城市。唐宋時期,以扶胥港為起點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唐至南宋初年,廣州是中國第一大港。

今日,南海神廟依然宮闕巍峨,海上絲路也延展得更為壯麗遙遠。「扶胥浴日」的盛景雖已成為過去,但「海不揚波」的祈盼至今生生不息。

南海神廟。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攝

數說黃埔文化建設

黃埔區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3項(其中國家級1項),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3位,市級非遺傳承基地6個。完成《黃埔區古遺存總覽圖冊》等9個畫冊、圖書和宣傳片系列成果展示,推動廣州幸福里文物建築活化利用為乞巧、舞獅等非遺項目活動中心。

2021年,黃埔區引進10位國內外文藝大師,扶持區內75家企業機構116個項目,兌付扶持資金累計5278萬元;引進28家文化產業項目,投資總額8.62億元,預計達產收入22.45億元。

未來規劃

根據《黃埔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專項規劃》,力爭到2025年,實現文化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顯著提升,率先建成與本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呼應、走在全國前列的新時代文化強區。圍繞黃埔區構建「一岸雙軸三片」空間發展格局和全面提升四區四中心創新發展能級的總體布局,構建「一走廊、五片區、一網絡」的文化和旅遊發展布局。

其中,「海絲文化」交流合作引領區(南海神廟片區),將依託南海神廟和波羅誕等國家級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和利用古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內涵,運用好廣州海事博物館、外貿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大力推動文旅商融合發展,以南海神廟歷史文化綜合發展區為抓手,努力打造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廣州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引領區。

9月3日晚,在第三屆《鄉村振興大擂台》第二場小組賽上,花都區憑藉鄉村振興取得的突出成果和現場優異表現,以總分899.90分奪得小組第一,成功晉級全省九強

市民在參觀花都赤坭盆景微景觀。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攝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全過程。赤坭鎮瑞嶺盆景的蓬勃發展,是花都區做好「文化+」文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典範。近年來,該區突出打造精緻的新業態、培育巧妙的軟實力,加大力度弘揚嶺南盆景文化魅力,推進嶺南盆景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瑞嶺盆景發展不斷趨向小型化、藝術化、精品化,煥發新活力。

數說花都文化建設

花都區堅持以文興業,拓寬鄉村振興新渠道。在重點打造梯面鎮、赤坭鎮2個全域鄉村振興示範鎮的同時,花都區積極推進「花漾年華」鄉村振興示範帶和20條新鄉村示範帶建設,以嶺南古村、祠堂風韻等為主題推動「瑞嶺村—竹洞村—藍田村」等6大精品村片區建設。截至目前,共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點42個,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74個,平均每年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超過1600場次,參與人數達43萬人次

未來規劃

2022年,花都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定富民興村的真心,在以大情懷書寫鄉村振興新景象上干出新速度、展現新作為。

堅持品牌強農,依託花、漁、蔬、果等優勢農產品和花卉、漁業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響赤坭盆景、花都魚苗等特色品牌。堅持融合助農,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閒康養等節慶活動,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集中資源打造「花漾年華」等20條「三美融合」新鄉村示範帶,建設「瑞嶺-竹洞-藍田」「馬嶺-聯星」等六大精品村片區,構建嶺南特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群。

番禺市橋三堂社區昔日的國營食品廠,在九方印產業匠心獨運的改造後實現華麗轉身,活化成集創意辦公、人文商業、藝術生活、社區休閒、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

位於番禺區市橋街老城區內的西坊大院文創園(以下簡稱「西坊大院」)在2021年被認定為「2021年廣州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在保留原有人文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開創舊廠區微改造的文商旅模式,成為番禺區文商旅融合特色的城市新地標。

西坊大院有濃厚的復古韻味。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數說番禺文化建設

近年來,番禺區文化及相關產業表現出較高的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十三五」期間,除2020年外,全區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長,分別為6.14%、8.22%、11.43%、12.25%。文化產業類別豐富,形成了以文化旅遊、珠寶設計生產、燈光音響、動漫遊藝、網際網路新業態等為主的文化業態。番禺目前有11家省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未來規劃

2022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番禺將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等保護傳承。推動番禺圖書館新館年內建成,加快番禺工人文化宮、民間工藝館等文化場館建設,支持東方博物館申報國家一級博物館。大力打造和宣傳大學書香、智造時尚、嶺南民俗、廣東音樂、廣州美食等「五大文化」品牌。持續辦好星海藝術季、民俗文化節等大型群眾文體活動。

深化全域旅遊建設,支持長隆旅遊度假區推進「旅遊+文化+體育」項目,提升沙灣、市橋、沙頭等片區文商旅融合發展水平。培育壯大數字文化產業,加快推進番禺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

啟動「歌頌美好生活·唱響美麗南沙」「星海杯」廣州南沙城市形象宣傳原創歌曲徵集活動,通過音樂,讓南沙氣質、南沙形象更深入人心;舉行文創大賽,傳播南沙文化魅力;連續舉辦五屆大灣區生活藝術節……

近年來,南沙區通過開展「百企千人」實習計劃、打造港澳青創特色孵化基地,厚植創新創業文化,營造良好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氛圍;並深度挖掘本地區文化資源,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助力人文灣區建設。

南沙蕉門河中心區。通訊員供圖

數說南沙文化建設

目前,在南沙區,像創享灣這樣的青創基地已經有10個,累計簽約入駐港澳青創項目團隊超過300個。其中,創享灣從投用至今,已經引進青創項目近100個

「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聚焦港澳青年學生及初創團體,錨定文化創意等創業領域,致力於打造最具創新活力、最具創業氛圍的港澳青年創業樂園。截至目前,創匯谷累計簽約入駐170多個青創企業(團隊)。

未來規劃

2022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文體旅融合發展。深挖南沙歷史文化遺存,打造「南沙人」特色文化品牌,加強麒麟舞、香雲紗等非遺保護傳承。強化紅色資源保護管理利用,推動冼星海故里、黃閣歷史文化街區、粵港澳大灣區海防遺址文化公園等建設。

優化城市「10分鐘體育圈」、農村「十里體育圈」,積極籌劃國際帆船賽、廣州南沙(灣區)馬拉松賽、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等精品賽事。加快「旅遊+」模式發展,推進濱海旅遊中心建設,開拓鄉村振興旅遊、紅色旅遊、港澳遊學等合作項目,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這次以線上形式參加從化的『村晚』,能夠同時看到從化各地不同的鄉村文化,別有一番趣味。」今年新春佳節前,從化區舉辦的「5G直達最美小鎮」——廣州從化雲上「村晚」系列展演活動,讓從化街口市民陳叔通過手機觀看了「村晚」。據了解,近年來,從化區一直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全民藝術普及活動新路徑,打造立體化的數字資源宣傳推廣新模式。

廣州從化雲上「村晚」系列展演活動現場。通訊員供圖

數說從化文化建設

2022年1~8月,從化區文化館組織非遺傳承及公益演出、培訓、展覽、講座等文化惠民活動708場次服務人員3298473人次。「公共文化雲平台」團隊展示欄目,團隊入駐130支,發布資訊426條。如今,從化區的市民群眾通過「雲端」就能感受從化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在線樂享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未來規劃

2022年,從化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傳承弘揚從化紅色文化,打造穗北紅色文化產業帶,挖掘更多城市歷史文化。加大對廣裕祠、五嶽殿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力度,有效管護鐘樓、錢崗、鳳院等歷史文化古村落,推進修繕團星松柏堂古村落以及秀靈古廟、羽善西公祠等一批不可移動文物。

此外,從化區計劃創建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加大對醒獅、水族舞、擲彩門等非遺項目的活化力度;推進村史館建設,做好地方志資政育人文章;加快智慧圖書館、文化館等數字公共文化建設,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新特色、新亮點。

增城自古便與詩結緣,千年詩脈如縷不絕。增城是粵詞之祖崔與之、南粵先賢湛若水等詩詞大家的故鄉,韓愈、蘇軾、湯顯祖等文人、思想家曾到此留下大量經典詩作。增城前賢創辦的明誠書院、蓮花書院等講學場所,吸引了大量文人前來訪學,塑造了增城的繁盛詩風,千百年來吟詠酬唱不絕。

近年來,增城紮實推進廣州「詩詞之都」建設工作,以詩為媒,促進增城文旅融合發展,把創建「詩意增城」作為文化強區行動的有力舉措,著力推動文化藝術高質量發展。

蓮花書院建設現場。通訊員供圖

數說增城文化建設

2022年,增城非遺項目從2018年的21項躍升至56項,新增入選市級非遺項目推薦名單6項。認定區級非遺傳承基地15個,建立新塘瓜嶺村非遺生活館,成功申報市級非遺工作站。增城積極推動非遺紮根學校,在全區20所學校引進欖雕、剪紙、舞貔貅等非遺項目,其中,市級傳承基地3個、區級非遺傳承基地9個

未來規劃

近年來,增城不斷擦亮文化品牌,實施城市IP打造推廣工程。2022年,增城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完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體系,抓好全區74個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推進蓮花書院遺址等考古遺址原址保護。加強夏街古驛道、瓜嶺村、坑貝村等特色村落保護利用。推廣紅色文化旅遊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旅遊主題品牌。規劃建設增城區市民文化中心,完成6個圖書館基層服務點建設。推進廣州市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建設,繼續打造一批體育文化口袋公園。

文字:信息時報記者 張玉琴 衛靜雯 王智汛 李丹 劉詩敏 陳錦煌 張玉琴 崔小遠 黃駱 通訊員 劉思銘 娟蘭 陳淑嫻 花宣 余鈿鈿

圖片:信息時報記者 郭柯堂 李丹 胡瀛斌 葉偉報 徐敏 通訊員 雲宣(部分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信息時報編輯:黃英奇 林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8527ca9b41c9dfe122ebf9fa716ec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