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證監會連放「四大利好」——印花稅減半、IPO收緊、規範減持、放大兩融。在這一連串「王炸組合拳」的刺激下,當天晚間投資者情緒高漲,紛紛預期A股將走出「千股漲停」的井噴行情。
經歷過周一的高開低走後,A股整體市場開始有所回暖。
從資金流向上看,資金從券商、銀行等藍籌股流出,湧進新能源汽車、機器人、數據確權等成長板塊。北上資金兩極分化,滬股通一度呈凈流出狀態,深股通持續凈流入近40億元。
8月29日,A股正式迎來反攻,兩市成交額連續第二個交易日突破一萬億元。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漲1.20%,報3135.89點;深證成指漲2.17%,報10454.98點;創業板指漲2.82%,報2118.19點。
有分析人為認為,目前股票市場估值已經處於歷史性低位,配置價值凸顯。政策「組合拳」不僅著眼於促進市場交投,也有助於推動改善市場生態與提振投資者風險偏好。在「王炸」利好組合扔出後,市場情緒為之大振,A股連續放量上漲,滬指重新回到3100點上方。
從整個汽車板塊來看,汽車整車在短短一周內便回調了10%。在消息面上,本周整個企業也是紛紛公布了第二季度財報,用業績表現強硬爭取了不錯的市場反應。
8月29日,伴隨著半年報的披露龍頭股比亞迪收漲4.75%,報246.71元/股。財報顯示,報顯示,比亞迪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601.24億元,同比增長72.72%;歸母凈利潤109.54億元,同比增長204.68%;基本每股收益3.77元。
比亞迪上半年的汽車及相關業務的毛利率為20.67%,同比增長超4個百分點。而特斯拉二季度的毛利率已降至18.2%。
比亞迪表示,儘管面對汽車行業競爭加劇、新能源汽車補貼取消的挑戰,通過品牌力、持續擴大的規模優勢和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疊加上游原材料價格回落,新能源乘用車業務繼續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
8月31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3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長安汽車上半年營業總收入達到654.92億元,同比增長15.76%,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6.5億元,同比增長30.65%。
銷量方面,長安汽車2023年上半年銷量121.6萬輛,同比增長8.0%。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17.6萬輛,同比增長107.2%。
與比亞迪不同,長安的這份財報沒能得到外界的認可。就在公布財報前,8月30日,長安汽車被深股通減持639.01萬股,已連續5日被深股通減持,共計4050.56萬股,這也讓長安汽車的股價在短時間內大跌6%。
橫向來看,長安汽車儘管上半年業績增長亮眼,但第二季度業績同比稍顯不足,歸母凈利潤6.83億元,同比下降48.32%。
在業績說明會上,長安汽車管理層稱,第二季度利潤大幅下降主要是產品降價所致。2023年3月,國內汽車市場上演價格戰,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全部裹挾其中。長安汽車採取降價措施應對,推出「百億惠民購車季」活動,同時針對新能源汽車提出「油電同價」銷售策略。
而如此內卷導致的利潤縮水絕不僅僅是長安一家。
長城汽車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實現營業收入699.71億元,同比增長12.61%,但歸母凈利潤卻僅為13.61億元,同比下滑75.69%,呈現出類似長安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對此,長城汽車在半年報中給出的解釋是,公司深化向新能源及智能化轉型,產品結構調整,基於 2023 年新產品上市,加大品牌及渠道建設投入,同時堅持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領域的研發投入,以及匯率收益減少所致。
半年報顯示,長城汽車上半年銷售費用高達32.53億元,同比增長46.80%,銷售費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加大新能源車型投放力度所致。
與長安不同,長城汽車在第二季度的盈利表現環比有所好轉。今年第二季度,長城汽車銷量同環比雙雙上漲,規模效應帶來盈利改善,另一方面,長城汽車旗下高端車坦克、魏牌的銷量占比環比增長,拉動單車盈利提升。
汽車板塊中概股方面,隨著本周蔚來公布今年第二季度業績,「蔚小理」三家造車新勢力今年二季度的財報全部出爐。在財報數據的表現上,今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車依舊在銷量、營收、利潤、毛利率等多個重要指標上實現領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車毛利率在今年第一、第二季度已經連續超過特斯拉。
具體來看,今年二季度,只有理想汽車實現了營收方面的同比增長,其當期營收為286.5億元,同比增長228.1%。作為對比,蔚來和小鵬汽車則分別實現營收87.72億元和50.6億元,同比分別下滑14.8%和31.9%。
另外,在企業市值方面,三者也存在差距。從美股市場表現看,截至美東時間8月29日收盤,理想汽車市值為427.41億美元,高出蔚來、小鵬汽車市值之和。
本周之後,汽車消費市場也開始正式進入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一場瀰漫已久的價格戰硝煙有望在後續的幾個月內捲土重來。對於整車企業來說,銷量的比拼只是考驗企業運作中的一環,期待金秋十月能夠看到各車企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