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舊一村」改造進度如何,有什麼好方法?這份報告提交人大

2024-09-27     上觀新聞

作為民心工程全力推進的「兩舊一村」改造進度如何?在9月26日召開的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為人作了關於「兩舊一村」改造工程推進情況的報告。

數據顯示,2024年,舊區改造計劃完成12萬平方米、4000戶;截至8月底,已完成6.7萬平方米、2149戶,戶數占比為全年目標任務54%。舊住房成套改造,計劃完成31萬平方米,其中小梁薄板房屋12萬平方米;截至8月底,已完成21.17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5.29萬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8%。城中村改造,2024年的城中村原改造目標為認定10個項目;截至8月底,已認定項目8個,占原計劃的80%。根據市委、市政府推動城中村改造提速擴容的新要求,年度目標進一步提高至21個,目前具體任務已落實至相關區。

把民意民情充實到改造方案中

作為迄今建築體量最大、涉及戶數最多的舊住房拆除重建項目,彭一小區在啟動改造時,上海對舊住房成套改造還沒有具體成熟的配套政策,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改造方案細節要獲得近每一戶居民的同意,這背後需要基層工作者的智慧和傾聽民意的耐心。歷時三年改造,居民將從原來合用廚衛、破屋爛瓦的舊住房,搬進獨門獨戶、有電梯的新房,還增加了小區綠化覆蓋率,增設了老年助餐點、老年活動室等配套設施。「我們從彭浦新村最差的小區蛻變為環境最好、配套最齊備的小區。」居民欣喜地說。

「『兩舊一村』改造工作,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人心、團結群眾的工作優勢,將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改造工作的基礎路徑。」王為人表示。在兩舊一村改造工作中,各區創新黨建聯建共建新模式,深化運用舊改工作議事協調平台,通過「圓桌會議」「政策上門」等方式,把民意民情充實到改造方案中,將人民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方案優化的「金鑰匙」,用政策允許範圍內的「最優解」實現群眾利益「最大化」。

將模式創新作為驅動引擎

百年里弄虹口瑞康里是一處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街坊,也是上海首個「政府牽頭、企業運作;居民參與、保障獨立;形式多樣、租售兼容」的可持續創新城市更新模式項目。

在改造中,不屬於徵收範圍的瑞康里項目,提出置換騰退(貨幣化安置)、異地實物安置、回購原地建設房屋、回租原地建設房屋等四種安置方式,讓居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實現改善生活的目的。

「我們始終堅持將模式創新作為改造工作的驅動引擎。」王為人表示。

比如在零星舊改方面,採取徵收、原址改建、內部設施升級、騰退更新等方式,多措並舉推進零星舊改。成套改造方面,創新三種改造模式。成片項目實施「綜合改」、零星項目實施「優化改」、特殊項目實施「公益改」,通過公益徵收、協議置換,將項目用於公益配套、住房保障等,實現區域功能「補短板」和完整社區建設。城中村改造方面,對可以區域更新、經營性用地與公共服務設施可以統籌規劃建設、資金平衡可能性大、相對集中的城中村,實施整體改造;對農民新村或開發邊界外的保留村進行整治提升;對規劃為公益性項目的城中村點位實施規劃拔點、拆除新建。

統籌做好保護與更新

以蟠龍天地為代表的城市更新項目,走出一條舊區復興的新路子。作為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項目中最後獲批、首個完工和開業的示範工程和優秀改造項目,蟠龍鎮城中村改造項目將城中村改造與新城建設、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相結合,打造出西虹橋新地標蟠龍天地。

不少代表認為,要探索走出更可持續的「兩舊一村」改造模式,就需統籌做好保護與更新。「統籌處理好城市更新與城市文脈保護傳承的關係,在保留城市歷史風貌的同時滿足現代使用需求,做到傳承保護與功能塑造相得益彰。」

「抓好市場主體的引導培育。」王為人表示,「兩舊一村」改造要凝聚更強合力,要統籌市區國企資源,研究國企參與城中村改造的激勵措施,打通社會力量、社會資金參與途徑,帶動更多央企、市和區屬國企、優質民企等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城中村改造。同時,充分發揮市更新辦統籌協調作用,推動形成部門之間的同向合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6e1efbdc52a221b8d92ed668c4328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