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精英認為:印度如今已擁有四大優勢,中國一個也比不了

2024-05-07     黑科技研究所

原標題:印度精英認為:印度如今已擁有四大優勢,中國一個也比不了

印度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一直都喜歡與我們比較,就比如喜歡比軍事與城市發展。在多個國際社交媒體平台上,一群來自印度上層社會的知識界人士開始宣揚一個荒唐的觀點:在與中國的較量中,印度擁有四項顯著的優勢。

是不是很驚訝?有的網友會說了,四大優勢是有的,就比如印度恆河水、印度製藥、印度神牛,印度火車、印度美食等。當然這都是我們對印度的客觀印象,說起來印度這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除了軍事上突飛猛進,其經濟也是一直在增長,這也是印度人說出4大優勢底氣的由來。

那麼印度精英們認為的優勢點究竟是什麼呢?它們與我國又有何共同點?

印度與我國有何共同點?

其實我們與印度的國情還是很相似的,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都擁有14億以上的人口。而且都是文明古國,在古代文明的發展上,兩國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文化。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而印度的文明起源則標誌著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哈拉帕文化。

兩國都經歷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在古代都建立了多個輝煌的王朝和帝國,如中國的漢朝、唐朝,印度的孔雀王朝、莫臥兒帝國等。

在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上,兩國也展現出驚人的相似性。中國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學,與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在某種程度上都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內心的平和與自我提升。

在經濟和貿易往來上,中印兩國同樣擁有悠久的交流歷史。古代絲綢之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不僅是一條重要的貿易路線,同時也是文化、技術交流的通道。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傳入印度,印度的香料、寶石等商品也傳入中國,促進了兩國經濟的繁榮。

儘管中印兩國在歷史、文化上有諸多共同點,但兩國的發展道路也有其獨特性。中國自古以農耕文明為主,注重集體主義和社會和諧。而印度則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國家,巨大的多樣性讓印度社會呈現出獨特的複雜性。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選擇了改革開放,藉助集體力量實現經濟快速發展。而印度則在堅持民主體制的同時,面臨管理上的挑戰。

就是因為有人口、歷史等共同點,所以不斷有國家拿我們與印度相比,導致印度人也開始在各個方面較真。簡而言之,作為與我們地位相仿的發展中國家,印度不願在競爭中落後於中國。一些印度的精英人士還公開表示,他們國家擁有四個獨特的優勢,這是中國所無法比擬的。

1. 印度頗為自信的軍事能力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印度一直致力於擴大其軍事能力,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數據,印度的軍事開支在2022年達到約730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這一數字占到了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約2.4%,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軍事開支在過去的十年中快速增長,這反映了印度在提升軍事能力上的決心。

印度陸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陸軍之一,擁有超過120萬的常備軍力。在裝備方面,印度陸軍保持了一個龐大的坦克部隊,包括俄羅斯產的T-90S主戰坦克和本國研發的阿瓊主戰坦克。此外,印度陸軍還裝備了大量的步兵戰鬥車、自行火炮以及多管火箭炮系統,如俄羅斯Smerch和國產的品松系統。

印度空軍作為世界第四大空軍,擁有約1700架各型戰鬥機。頂尖的裝備包括蘇霍伊Su-30MKI戰鬥機、米格-29升級型和最新引進的法國陣風戰鬥機。此外,空軍還擁有國產的光輝戰鬥機,該機型標誌著印度在自主研發先進戰鬥機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印度空軍還強化其戰略投送能力,裝備了C-17環球霸王III和伊爾-76運輸機,以及加油機和先進的預警控制系統飛機。

再說說海軍,印度海軍目前擁有一艘航空母艦——維克拉瑪蒂亞號,並正在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此外,印度海軍擁有多艘先進的驅逐艦、護衛艦和常規潛艇,以及核動力潛艇,比如由俄羅斯租借的基洛級和國產的「殲敵者」級。印度海軍還在積極發展自己的遠洋作戰能力,如飛彈護衛艦與反潛作戰能力。

最近這些年,印度還在積極推進軍事科技的進步,包括衛星偵察、網絡戰以及飛彈技術等。顯著的例子如成功測試的烈火-5洲際彈道飛彈,以及反衛星武器測試。一些印度精英認為,印度的軍事力量是中國比不了。不過印度人也不想想,這些技術大部分都是合資技術,有幾個是自主研發的?不然「印度萬國牌」武器的稱號從何而來?

2.人口紅利比不了

據聯合國預測,截至2024年,印度的人口將達到接近14.5億,其中大部分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這一群體的龐大規模,為印度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人口紅利窗口期。年輕人的創造力、活力和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為印度的科技創新、製造業發展甚至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事實上,印度的軟體產業、呼叫中心業務和其他IT服務領域的迅速崛起,正是得益於這股來自年輕人的動力。

年輕人口的紅利不只體現在經濟領域,其對於社會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印度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消費習慣正在變化,他們更加開放,更願意接受新鮮事物,這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同時,大量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也迫使政府和企業不斷改革創新,以吸納這一巨大的勞動力市場。

相較於印度的年輕化人口結構,中國則面臨著相反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首次超過2.6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8.7%。預計到203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三成左右,屆時中國將全面步入老齡化社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印度的平均人口年齡趨向年輕,然而只有大約40%的適齡勞動者正在工作或尋求工作,而在這個國家,僅大約10%的適齡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

3.國際外交環境更良好

近年來,印度的國際外交策略可以用「靈活多邊」來形容。印度與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歐盟以及與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的關係均有顯著改善。美國視印度為印太戰略的重要棋子,以對抗日益增長的中國影響力。西方國家對印度的友好,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印度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民主制度。

印度還積極參與多邊組織和國際會議,比如東南亞國協的對話夥伴、上合組織以及G20峰會等,通過這些平台,印度與其他國家建立起了互利共贏的合作關係。此外,印度的非對抗外交政策也使其避免了與世界大國直接衝突,增加了國際社會的友好感。

相比之下,中國雖然在經濟增長、科技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國際外交上卻面臨一定挑戰。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了更為謹慎和防範的態度,部分原因是對中國崛起的擔憂,部分則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以及貿易等領域的摩擦。

簡單來說,印度通常採取的是帶著微笑的中性立場,類似於「笑臉虎」。

觀察印度的歷史,不難發現它與蘇聯、美國或英國等國的關係一直相對和諧。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總是行事謹慎,以維持平衡和避免受到傷害為目的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過這也算是長處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印度的做法非常聰明的。

4. 更加優越的地理

印度是一個國土面積約為328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北部被喜馬拉雅山脈屏障所環繞,南部則向印度洋開放。這種獨特的地形分布使得印度擁有大量的平原地帶,特別是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這些平原地區肥沃、水源充足,為印度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據統計,印度約60%的勞動力從事於農業行業,而印度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出產國之一,從穀物到蔬菜,從棉花到茶葉,種類繁多,產量巨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雖然地大物博,擁有遼闊的土地,但其可耕地卻相對較少。中國的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平原占比不大,尤其是貧瘠的西部地區。這意味著,儘管中國在農業技術上取得了飛速的進步,但在耕地總量上仍舊受到限制。

加上印度地處亞洲南端,北臨喜馬拉雅,南臨印度洋,這樣的地理位置為印度的對外貿易提供了便利。印度與其東西兩側的國家及地區均有海洋接壤,尤其是其西海岸線靠近重要的國際航運線路——印度洋航線。印度的出海口直接面對著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這使得印度在歷史上就是一個貿易大國,無需像中國那樣繞行馬六甲海峽就能進行大規模的海上貿易。

中國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但其重要的經濟中心多在內陸或沿海的東部,對於依賴海運的外貿而言,不得不經過馬六甲海峽這一狹窄的通道,這無疑增加了物流成本並影響了航運效率。尤其在現代國際貿易越來越依賴快速、高效的物流運輸的背景下,地理位置的這一劣勢顯得尤為突出。不過說實話,這的確是印度的優勢,大家是這樣認為的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5cd36f14566a51bcdbd4d32f069bc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