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摩托車的價格,到底是誰打下來的?

2023-09-25     汽車扒一扒

最近一個月,摩托車圈的價格實在太亂了。

杜卡迪價格全面崩盤,寶馬、川崎這些以大排量、性能為主的進口摩托車一個比一個慘, 和前兩年鼻孔朝天的姿態完全不同,終端價格基本上都是7-8折。

一些極端的冷門車型,門店給出的折扣可以做到55折,比如說杜卡迪大魔鬼。

進口大排量摩托車在一部分人眼裡是極品的存在,動輒5萬起的價格其實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是難以觸及的高度。

數據顯示,國內的摩托車排量結構以250cc為主,占到總體銷量的90%左右,絕大多數用戶不願意也沒能力消費更大排量的摩托車。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大排量意味著不夠便利,居民使用需求意願降低,另一方面與大排量對稱的是高價格,絕大多數用戶無力支付。

摩托車市場有一句話說得挺好,騎士的最終是踏板,輕盈、價格便宜的萬元踏板是最終的選擇。

大排量摩托車轉手率非常高,尤其是仿賽,日常駕駛難度高、舒適性差,同時危險係數隨著排量的增加而增大。

中國的「大排量摩托車」有一個標誌性產品,那就是川崎ninja400,對於很多後來進入摩托車市場的群體來說,400cc的排量、不錯的設計、優秀的坐姿以及還算不錯的質量。

對應的5萬價格能夠讓很多人消費得起,不少消費者咬咬牙上的ninja400。

但這種產品的不實用以及視覺疲勞來的非常快,隨後推出的山葉、本田等更入門車輛都沒有能夠有效刺激市場,核心的關鍵就是更多人對這種產品的疲勞感增強。

其實3萬-5萬的400cc級摩托車市場增量依然比較大,主要是增量用戶一直存在,但5萬以上,尤其是10萬左右摩托車市場份額減弱明顯。

進口大排量摩托車數量越來越多,同時用戶消費能力減弱,導致整體交付量變弱,同時消費者對摩托車的理解和認知更多了一些,動輒10萬以上的摩托車背後是巨大的溢價空間,這些溢價空間的背後還有巨大的降價空間。

用戶的消費熱情減弱,率先崩不住的就是企業和經銷商。

歐洲市場的大排量摩托車價格根本沒有這麼貴,比如說基本上5折銷售的大魔鬼1260s,歐洲市場定價在2.4萬歐元左右,換算價格18萬左右,但國內的指導價卻直接是26萬左右。

一台摩托車的海內外價格差距達到10萬,這完全不能讓人理解。

在傳統消費認知中,摩托車不具備太強的社交屬性,同時無法產生商業價值,那麼溢價就是從企業端包裝出來,市場本就沒有那麼大的需求。

所以本質上來說, 進口摩托車的價格是自己崩掉的,完全的供需失衡,目前來看,在大排量摩托車領域還沒有能夠與之對抗的中國摩托車。

進口摩托車相互爭鬥, 寶馬、鈴木、山葉、川崎、杜卡迪等品牌相互之間的博弈,導致價格戰越來越明顯,本質上來說,也能看出來大排量摩托車價格上的虛高。

在未來,這些產品的價格將會趨於正常,最終的受益者還是消費者本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47fea84377cc35cf1cd2a07f02209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