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益在線-雄安訊(代記芬) 2023年2月3日,雄縣紅木茶文化協會在雄縣銘釧灣召開了雄安「京作家具非遺文化」繼承創新推進大會。大會的宗旨是傳承工匠精神和京作文化。大會由中華木工委趙夫瀛主任和中國宮廷家具研究會執行會長袁劍君具體指導。趙夫瀛主任和袁劍君會長分别致辭,充分肯定了雄縣紅木茶文化協會的工作,為推進雄安京作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指明了方向,並表示將給予雄安京作文化大力支持。
雄縣民政局副局長韓亞輝、雄縣紅木茶文化協會黨支部書記王法成、雄縣紅木茶文化協會秘書長張賀琪分別發言。
會上,雄安新區夏春華京作家具製作技藝技能大師工作室被授予「京作非遺文化」傳承先進單位和「京作非遺文化」研學基地。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習木工技術顯得又髒又累。目前,年青人少有人問津,傳統手工木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因此,召開此次大會意義顯得更大。
雄縣京作文化的起源,與中國紫檀博物館有著密切的關係。1977年,慧眼識珠的陳麗華女士發現了雄縣來京從事古舊家具修復為業的董法堂師傅,並邀其合作。從此,董法堂便在紫檀博物館工作。2003年,董法堂因身體原因從紫檀博物館離任回鄉,直至病逝,期間一直享受紫檀博物館的工資待遇和福利補貼。
雄縣三代木工世家的董法堂,在紫檀博物館工作20多年間,先後推薦介紹了雄縣100多名木工師傅到紫檀博物館工作。這些木工師傅見證了紫檀博物館的發展壯大,為紫檀博物館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們也在紫檀博物館這個木作大學堂里鍛鍊了自己,增長了技能,甚至因此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都成為了紅木家具產業的骨幹力量。他們從傳統手工發展到今,是明清造辦處的縮影,是建國以來第一批明清古典家具的仿造工匠,凝聚了華夏民族智慧,是雄安的驕傲。當年,紫檀博物館的許多重要項目,都有雄縣匠師的身影,比如紫檀木微縮景觀《故宮角樓》《千秋亭》、《萬春亭》等,董法堂任組長,夏春華為領班,另有12名雄縣師傅參與,共同完成。該作品面世後受到各界好評,也成為了紫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雄縣紅木茶文化協會,把雄縣在紫檀博物館工作過的木工師傅,收錄名下,把他們身懷的絕技、絕活建檔造冊,並記錄了他們的從藝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