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現在怎麼樣?一組衛星圖告訴你……」
近日,「衛星圖上看雄安」活動引起社會關注,當鏡頭升高,再升高,衛星捕捉的畫面令人震撼——
6年前還是典型傳統村落模樣的容東片區,如今棟棟樓宇拔地而起,條條街巷平坦寬闊;
那曾經水質惡化、水面萎縮的白洋淀,如今水面寬闊廣袤,淀泊明眸善睞。
6年,2000多個日夜,華北平原上一座新城破土、萌芽、生長。千年之城,雄姿英發。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這是我們城市發展的一種新選擇。」
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是北京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6年間,北京援建雄安「三校」竣工移交;雄安宣武醫院加緊施工,計劃今年運營;雄安中關村科技園規劃加緊編制……
如今的雄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資源在此匯聚,新區的綜合承載力、要素聚集力、自我發展力持續提升。一座「妙不可言、心嚮往之」的「未來之城」,正向我們走來。
「三校一院」增強綜合承載力
「這兒原來是容城縣的胡村,有村莊有農田,現在已經建成了一所現代化的小學。」史家小學副校長張欣欣帶著記者在史家胡同小學雄安校區轉了一圈,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中國傳統書院氣息。校園內的幾座建築相互連通,行走其間,仿佛置身一幅文化長卷之中。
史家胡同小學雄安校區。武亦彬 攝
北海幼兒園雄安園區。武亦彬 攝
2017年8月,京冀簽署《關於共同推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北京市以「交鑰匙」的方式,支持雄安新區新建幼兒園、小學、完全中學、綜合醫院各1所。張欣欣就是北京市援建雄安「三校」項目的專班成員。
2019年初到雄安時,這裡沒有大型建築,剛剛破土的「三校」顯得有些「孤獨」。張欣欣迅速完成了從一名體育教師到「工頭」的角色轉換,不舍晝夜,緊盯校園建設的每個細節。
史家小學雄安校區項目全過程實行的是綠色三星標準建設。項目建設所用建材均為綠色材料,牆體使用120毫米岩棉板,增強節能效果;安裝能源監測系統,對各項能源使用情況進行監測,隨時調整能源結構,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一流的硬體有了,張欣欣和同事們又開始忙優質教學資源的注入。前不久,小學項目面向全國招聘教職工,其中就提到「北京市援建雄安新區交鑰匙項目三所學校(簡稱『三校』)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建成後移交雄安新區,並分別委託北京市北海幼兒園、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市第四中學管理的高品質學校」,而且,這裡的教職工上崗前,都需要接受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學本部提供的集中培訓、跟崗實習、師徒幫帶等形式的培訓。
北京四中雄安校區,教室整潔明亮。武亦彬 攝
如今,雄安早已沒有了張欣欣2019年初到時的「荒涼」,這裡高樓林立,隨處可見火熱朝天的建設場景。在雄安新區啟動區內,科學園、網際網路產業園、大學園、金融島等功能片區建設有序推進,國貿中心、體育中心、大學園圖書館、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科技園區、科創綜合服務中心等重大項目拔地而起。
華燈初上,容西片區夜景絢麗迷人。潘之望 攝
作為雄安新區公共服務領域的「先手棋」,「三校一院」已經與這座新城融為一體。未來,北海幼兒園、史家小學、北京四中還將提供辦學支持,這標誌著北京市全力支持雄安新區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綜合承載能力取得顯著、階段性進展。
科技創新提升要素集聚力
清晨6點56分,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從北京西站準時出發,一路向南,經停北京大興國際機場,50多分鐘後,到達位於雄安新區雄縣昝崗鎮的雄安站內。如今,每天有17對城際列車往返北京和雄安。隨著對外骨幹交通路網加快構建,千年古都與未來之城之間,日漸緊密。
北京郵電大學信通學院副教授路兆銘經常往返於京雄兩地,「從北郵出發,坐地鐵到北京西站,再乘高鐵到達雄安站,路上的時間可以繼續思考問題。」路兆銘笑稱自己是「地下工作者」——他的課題研究場景就在雄安的地下空間。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眾多小區、樓宇的地下停車場是連通的,但在大規模的地下空間中,人很容易迷路。如今,利用「5G+北斗」定位導航技術,在雄安新區可實現停車場人員和車輛準確位置導航。目前,這項技術已覆蓋容東片區超過20萬平方米的地下停車場,未來計劃推廣至新區所有地下空間。
雄安地下管廊內配備了一部巡檢機器人。新華社發
地下空間精準導航,揭開了「地下雄安」的冰山一角。新區規劃建設了系統網絡化、空間彈性化、運行智能化的「幹線—支線」兩級綜合管廊約380公里,讓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全部住進城市地下隧道空間的「集體宿舍」,「宿舍」里布設著20多種、近萬套前端感知設備,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
地上雄安、地下雄安、雲上雄安,雄安「三座城」共同生長,依託的全是科技。
「整套流程通過雄安新區產業網際網路平台進行線上辦理,省心又省事。」眼神科技雄安事業部總經理李強剛到新區,對政策不太了解。沒想到通過雄安新區產業網際網路平台,公司已申請到政策扶持資金幾十萬元。
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的雄安新區產業網際網路平台,通過將企業各類信息與各種優惠政策進行匹配,可精準推送到企業,讓企業實現「一鍵申報」。
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武亦彬 攝
人在北京,通過線上就將企業遷到了雄安。寶冶(北京)建築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通過准遷申請網絡提交、電子檔案信息互查、營業執照自助列印等,很快就拿到了註冊名為寶冶(雄安)建築科技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免去了往返提交材料和郵寄紙質檔案的周折。
靠著創新驅動、智慧賦能,新區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更加智能便捷。
美麗宜居匯聚自我發展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此前參與了雄安新區容東片區C組團147棟建築共166萬平方米安置片區的規劃設計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始終。整個C組團按照功能流線進行——居民下班回家,先經過兩所學校接孩子,再經過一條商業街,採買生活必需品,然後回到居住的小區。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玉龍告訴記者,商業街上還有書店、生鮮超市、果蔬店、衛生服務站、鄰里互助設施、警務站等,這是為居民打造的「幸福一公里」。劉玉龍說:「這將是中國未來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一種範式」。
如今,容東、容西、雄東片區逐步建成現代化新城區,一批群眾回遷入住;啟動區一批重點項目拔地而起,承載能力持續提升;昝崗片區科創中心中試基地、綜保區等產業平台載體持續提升,優質生態空間提升城市吸引力……美麗宜居的環境、創新奮進的氛圍,為人才匯聚雄安提供沃土。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院長祝寧華領到一張「雄才卡」A卡。按照新區政策,他可以享受包括直接落戶、交通出行、醫療健康、子女教育等14項政策支持。截至目前,雄安新區首批「雄才卡」審核通過3774人,均為新區急需人才。雄安新區全面實施「雄才計劃」,已先後選錄招聘「雙一流」高校人才3000餘名,多渠道引進院士及其他高端領軍人才12名,引進規劃建設重點領域人才100餘名,新增各類創新創業人才2.5萬餘名。
由北京城建集團承建的容東片區B1組團。潘之望 攝
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是設立雄安新區的初心。新區設立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雄安新區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新區,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重點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符合條件的堅決不能要。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從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在這一過程中,北京市積極提供服務支持和與雄安新區的轉接,以落實好兩地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為牽引,助力雄安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
新征程上,雄安新區作為北京發展重要一翼,正推動京津冀這一中國高質量發展重要一極加快崛起。(記者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