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雜談——除了吃餃子,還有其他事

2022-01-04     軍情一線

原標題:冬至雜談——除了吃餃子,還有其他事

文/鄧海春

冬至,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

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正月初一)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不怕凍......),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

殺豬祭天

。順便祭「祖宗杆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斗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

親朋圍坐吃「白肉」

,這種白肉謂之「神余」。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和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隆重慶賀元始天尊誕辰。

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

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以卜來年豐欠。消寒圖形式很多。一般是在紙上畫成九欄,每欄繪成九枚銅錢,每錢代表一天,旁邊標明日期,這樣正好九九八十一天(如從頭年的12月22日起,則至來年的3月12日止)。每天用毛筆根據「上畫陰,下畫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進行塗抹。有的文人雅士則畫九枝素梅,每枝九朵,每朵代表一日,謂之「雅圖」。亦如前法,分別陰晴雨雪,日染一朵,「瓣盡則春深矣!」故圖旁標一聯,曰:「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有的圖上標有「九九歌」,如果是從市上買來的,其圖來自南省,則書:「一九至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寒風刮在籬頭像吹觱篥一一種竹製管樂器);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蟲葛(輸入法沒有這個字)】蚤出。」

有的圖是自製的,則書:——「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陽坡看溜;七九河開,;八九雁來刪幼L無凌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此外,還有用雙鉤法寫出九個字,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字均為九筆;每天描一筆,描完,九盡春來;形式雖雅,但無法美示陰睛雨雪。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取「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4175299_121093388-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