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住院率超20%,誰之責

2024-10-12     經濟觀察報

梁嘉琳/文 《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次達到30187.3萬(3.01億),比上年增加5501.1萬人次,居民年住院達到21.4%。這是我國居民住院率首次突破20%大關。

根據亞太經濟合作組織(OECD)數據,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住院率平均僅為14%,這意味著,中國的住院率不僅高於大部分已開發國家,也高於很多主要的發展中國家。

坦白說,2023年住院數據增幅較大,有後疫情時期就醫需求報復性增長的周期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三年期間,醫院的感染控制要求極其嚴苛,部分醫院要求慢病患者以居家治療、社區治療為主,儘可能少去醫院。同時,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公眾聚餐受到諸多限制,且戶外運動、社交距離等良好習慣得到推廣,慢性病、傳染病等發病率有所緩解。在放開疫情管控措施之後的2023年,我國出現慢病發病率及其住院率上升,特別是部分因疫情被耽誤的擇期手術井噴式增長的現象。

但也要看到,住院率推高背後也有人為因素。一些醫院為滿足各級衛健委在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俗稱「國考」)要求,以及為滿足各級醫保局在醫保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等支付方式改革的要求,走分解住院的「捷徑」,也就是把患者在同一家醫院一次住院就能看好的病,變成兩三次住院。分解住院既可以拆解住院天數,進而滿足平均住院日考核;也可以拆解住院費用,進而滿足次均住院費用考核;然而,分解住院拉高了住院人次數、住院率,此外,患者重複辦理入院、出院,乃至在多院區之間、醫共體內各單位之間流轉,不僅加大了就醫負擔,還潛藏著流程風險。

另一種則是「超指征住院」,特別面對外地患者的「大住院」。當前,隨著高鐵、飛機等跨省交通成本下降,患者異地就醫多發。國家醫保局《2023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普通門急診、門診慢特病及住院異地就醫2.43億人次。然而,由於跨省的醫療機構數據難以實現全量、實時互通,且向屬地的衛健委、醫保局彙集,加上跨省的診斷治療質控標準、醫保基金監管標準尚未實現完全統一,一些醫院就鑽起了空子。

為根除分解住院、超指征住院現象,各級衛健委、醫保局需要加快建設互聯互通的「三醫」監管平台,讓每一項過度醫療行為都加速曝光並被糾正。只有各界達成共識,才能破解衛生監管「行外人不懂,行內人不管,衛健委/醫保局管不動」的老大難問題。

除了加強微觀診療行為監管,還要重塑宏觀衛生資源規劃。實際上,世界主要國家的平均住院率僅為12%—15%,並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相比之下,我國公立醫院的擴張依賴症應當被高度重視。早在2021年,中國政府就啟動了公立醫療高質量發展行動。然而,在一些地區、醫院,市政領導、醫院領導仍熱衷於「醫療政績工程」,為大醫院新建分院、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格為醫院,這都無形中推高了本地區的床位數,並成為住院率提升的誘因。

隨著我國人口進入負增長,公立醫院也要適應存量發展乃至減量發展的新模式,各級衛健委、醫保局也要為此制定配套政策。各級衛健委要加快完善對公立醫院「關鍵少數」決策者的考核指標,從側重硬體設施覆蓋率(如床位數、醫務人員數)轉為側重服務達標率(如診療規範率、性價比)、結果性指標(如單病種治癒率、空置率,居民健康預期壽命),用考核的「牛鼻子」遏制公立醫院的擴張衝動,根除醫院「過度住院」的決策動機。

(作者系健康中國研究中心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7505882e49b454e7333fce1042b2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