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刷社交媒體時,無意中看到關注的一個育兒博主發的帖子。一位母親寫道,她討厭父母每次強迫她參加家庭聚會,她只想和自己的朋友待在一起,或者坐在房間裡看書。
這位母親保證自己不會變成那樣的父母,她以鼓勵自己女兒獨立自主的名義,表示如果女兒想做自己的事就任由她去做。
她的想法和心情可以理解,但同時我們也擔心這樣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當我們越來越強調關注和滿足自我的需求時,是否也在逐漸喪失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
01
太強調自我獨立,可能會失去和他人的聯繫
不知什麼時候,「自我照顧」「愛自己」「邊界感」這些詞成為心理學的主流。如今很多地區和文化越來越強調「高度的個人主義」,人們被教導要獨立,不要依賴別人,人們憑藉自己的喜好和自身利益行事。我們擔心,過分地強調「獨立」「自我照顧」會讓一些人在個人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促進獨立自主性對個人的成長發展當然至關重要。然而當我們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追求自身利益上時,我們可能會忽視群體和人際間真誠交往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飛越瘋人院》
太多的「自我照顧」會妨礙我們發展共情、支持和與他人發生連結的能力。人際關係是一個健康社會所必需的基石,需要人們為之去努力和妥協。無數的研究表明,是否擁有強有力的社交聯繫是影響健康和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相比之下,有大量的研究都將孤獨和抑鬱、焦慮聯繫起來。所以,為什麼要過分強調脫離人群而自我照顧呢?
在網上經常看到一篇又一篇鼓勵人們擁抱單身的帖子,但其可能產生的長期影響讓人擔憂。無數事實表面,愛和親密關係我們可能擁有的最有意義的關係之一。越來越多的博主和自媒體教我們識別他人的「有毒」品質,鼓勵我們把不健康的人從生活中剔除出去。我們擔心這會讓人變得越來越挑剔,最終導致「疏離」和「孤獨」的發生。
02
不要失去「建立關係」的能力
在追求「自我照顧」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一種「將個人的滿足置於其它一切之上」的觀念模式。而培養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是我們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真正的滿足感通常來自於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與他人的關係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妥協」,偶爾在人際關係中作出「妥協」不意味著你是在討好、依賴對方。所以下次面臨是選擇獨處還是出去社交時,你可以考慮自己的決定會對情感健康和人際關係產生什麼影響。
自我關懷與自我照顧當然重要,但如果它們最終導致了我們的逃避和孤立,就並不可取。真正的自我關愛是在我們的個人需求和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間取得平衡。這意味著為個人成長創造空間,同時也要投入足夠時間和精力來培養健康、相互支持的人際關係。
在一個日益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我們必須挑戰自己,打破分隔彼此的阻礙,擁抱相互依存的美好。對個人成長的追求,應該與努力建立人際聯繫齊頭並進。
畢竟,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我們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在一段好的諮詢關係中,可以不斷找到關於自我、關於世界的答案。
如果你渴望對當下的困惑進行探索,渴望一段好的諮詢關係,可以嘗試在簡單心理上預約諮詢。
點擊下圖查看挑選諮詢師
如果不知該如何挑選合適的諮詢師,或者不確定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做心理諮詢,自己的困擾該尋求怎樣的心理援助......
可以嘗試簡單心理 299 元的「首次諮詢」(心理評估)服務。
「首次諮詢」(心理評估)利用國際標準的心理測評量表系統和 1v1 的深度訪談,幫助你更加明確哪些議題是最值得關注的,議題可能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如果你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是最適合你的。
數據顯示,經過「首次諮詢」進入的心理諮詢,咨訪匹配度有效提升 5 倍。
299元開啟「首次諮詢」
本文系編譯,原文連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extraordinary-relationships/202307/have-we-lost-the-art-of-relating
作者:Emily Jamea
編譯:鳥人五五開
責編:YaN
首圖來源:《百元之戀》
點擊了解首次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