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拉不主動,該如何解決?

2024-05-31     科學家庭育兒

最近經常有家長來問科大大:

前段時間科大大小區很多孩子都在家上網課。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別說家長被折磨哭了,科大大也快精神衰弱了——據不完全統計,樓上有位媽媽每天罵孩子至少5個小時以上,早上罵、中午罵、晚上罵、半夜罵。

罵得最多的,除了作業,便是拖拉——

王xm,幾點了,還不起床?
王xm,你是在數飯粒嗎?能不能吃快點?
王xm,你作業寫完了?還敢看電視。
王xm,洗個澡洗半天,你是一件件拆開洗嗎?

(這「罵功」,科大大自愧不如)

家有拖拉娃,家長確實容易暴走。

但大家有深究過孩子拖拉背後的原因嗎?不對症下藥,一味催促責罵,恐怕娃的拖延會變得更嚴重。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科大大有位朋友,在「治」孩子的拖延上頗有心得——

女兒3歲時,飯點會提前洗手上飯桌,半小時內吃完;
晚上會催促爸媽快點講睡前故事,自己好睡覺;
上學後,作業不用父母催促,自己會主動寫......

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這位朋友說,她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跟孩子「玩」事務卡

孩子拖拉,很大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這一天該做些什麼。

事務卡的作用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每天每個時間點該做什麼,讓娃自主動起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朋友會把事務卡列印出來並裁剪,然後按早上、中午、晚上三個時段把事務卡片分3份。

一開始,女兒見到事務卡會覺得興奮和好奇,總是問這是什麼?

朋友答:這是幫助你度過自己早上/中午/晚上時間的事務卡片。

朋友是怎麼實操的呢?

假如是早上,她會把早上的事務卡全部遞到孩子面前,並告訴孩子可以任選一張事務卡來完成。

如此循環,直到把事情都做完。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朋友說,使用事務卡要做到2點:

準確闡述卡片內容、孩子當前事務的完成情況;

正面引導,具象表揚,哪裡做得好夸哪裡。

比如孩子抽到了刷牙卡,她會這樣說:早上第一件事是起床,你剛剛已經完成了,非常棒!現在這張卡片上寫著要刷牙,寶寶跟媽媽一起去刷牙好不好?

當孩子獨立完成了卡片上的事務時,她會夸:寶寶今天自己就刷完牙了,媽媽很高興看到寶寶這麼獨立,你已經慢慢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

當然,偶爾娃也會任性,不想做某些事,她的做法是給孩子提供另外的事情,讓孩子做選擇

朋友說,女兒3歲左右時,很多事情需要她協助才能完成。

但在日復一日的事務卡引導下,女兒對自己每天該做的事越來越清晰,很多時候不需要她三催四請,女兒都會主動去做,十分自覺和獨立。

對於0-6歲,尚未建立起時間觀念的小朋友來說,時間事務卡的確可以規範他們的日常行為,培養他們的自主性

事務卡的用法有很多,科大大再跟大家分享2種——

01

事務表+時鐘

在小黑板或A4紙上畫一個鬧鐘,或者買一個大鬧鐘,把每個時段該做的事務卡貼到對應時間上。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這樣能讓娃更清楚地看到哪個時間點該做啥,更易形成時間觀念

記得把小黑板或A4紙掛到娃最易看到的地方。

一天24小時,但鬧鐘是12小時制,大家可以弄一個白天版夜晚版,並在紙上註明版本。

02

待完成和已完成

在牆上貼一張大紙或掛個小黑板,分兩列,分別是「待完成/To do」「已完成/Done」

孩子每完成一件事,就把對應的事務卡從「待完成」列移到「已完成」列。

又或者是把事務卡都貼在紙上,每完成一項,就在後面標星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大家可以配套獎勵機制使用,比如跟娃約好,每天拿到8顆星星及以上,去公園玩的時間可以延長半個小時。

如果孩子已經上了小學甚至是初中,事務卡可能就有點幼稚了,這個時候可以改用四象限法

所謂「四象限法」,是要教會孩子把事情分為4個優先級:重要且緊急>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

學會分級,首先要學會分清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need)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想要(want)做的。

比如,做作業是需要做的,看課外書是想做的,則:做作業>課外書。

孩子日常要做的肯定不止這2件,甚至連作業都還會分數學作業、語文作業,那麼,就要學會結合時間的緊迫程度來排序。

比如,數學作業明天早上交,語文作業下午交,則:數學作業>語文作業>看課外書。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同理,把自己近1天甚至1周要做/想做的事情羅列出來,按時間緊迫和重要程度排序,再一一列入下面的表格中,這天/周的四象限事務表就製成了,接下來就是根據表格計劃鞭策自己去完成了。

實不相瞞,科大大現在還在用「四象限法」來規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相信這個方法對螢幕前拖延症晚期的你們同樣適用。

不管你用哪種方式,科大大還想多嘴一句:面對孩子拖拉時,咱當家長的儘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催促或責罵,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掌控感,你越讓幹啥,孩子越不幹啥。

也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沒有你的安排,孩子完全不知道該幹啥。

動不動就責罵娃「拖拉」,孩子也可能在這樣的話語暗示下,成為一個更加拖拉的人。永遠不要小看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對於6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是「活在當下」的,他們不懂「時間」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所以,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如給他們預留點磨蹭的時間。

年齡再大點的孩子,不如你和孩子一起制定任務計劃表,互相監督,一起完成。

我就不信在座的各位不拖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b3b95c1e158ea1a87ec27eeba7fcf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