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小區樓下,總有那麼一兩位「熱心腸」的阿姨,說話盡給人添堵......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催一催?您當......養豬呢,還催肥。
這些話,恐怕只有家有「瘦孩子」的父母,才深有體會!
孩子長得瘦,總會有一群「好心人」懟著你的臉說:要多吃肉、多喝骨頭湯;適當加點奶粉可以催胖、母乳已經沒有營養啦......
個別心理負擔大的媽媽,承受不住壓力,變得害怕帶孩子下樓玩:
來源:網絡
有些媽媽辯不過,索性「我行我素」兩耳不聞窗外事:
來源:網絡
看到這些個婆婆阿姨無厘頭的催肥話術,我一個男的都快被氣出產後抑鬱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到底什麼叫瘦?難道比同齡孩子瘦,就需要擔心嗎?
在長輩心中,孩子永遠不夠壯實。必須得有點肉乎乎、肥嘟嘟的在家族群里才最受歡迎。
可能你也喜歡捏著娃的臉蛋兒說:
「胖點兒有福氣啊,小孩子就應該這樣肉嘟嘟的,真討喜!」
但事實往往是殘酷的,一項長期追蹤的研究發現:
88%的胖小孩,成年後可能會繼續肥胖。也就是說,10個胖小孩,近9個成年後都會繼續肥胖!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這是因為:人一旦開始發胖,體內脂肪細胞的體積就會開始增大。當脂肪細胞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不能再滿足「長胖」需求,脂肪細胞的數量就會變多。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相比體積變大,脂肪細胞數量增多才是最可怕的!
你想想同一個瓶子,1個裡面有3個氣球,1個有10個,吹的體積同樣大,誰更容易胖?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而我們人體脂肪細胞「數量增多」的年齡段,主要就在這3個時候:
出生前3個月
出生後第1年
和11~13歲
簡單說就是:你家孩子如果在這3個階段,或多或少都存在胖嘟嘟的情況,那麼即可引起脂肪細胞數目增多性肥胖,治療較困難且易復發!
來源:兒科學(第8版)
不少大人總會抱怨自己喝口涼水都會胖,別人瘦10斤跟玩似的,自己瘦1斤像玩命似的。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你的脂肪細胞數量基數大)
而且,最扎心的真相是:脂肪細胞數量一旦變多,就幾乎不會再自然減少了。
也就是說,如果這3個階段你胖了,那麼很大程度上,你基本就與瘦無緣了......
所以,別再說小時候胖點沒關係了,這是害了孩子!
這些個老人常見的「催肥」手段,真的趕快讓家裡人停手吧!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那到底怎麼衡量胖瘦?多少是胖,多少算瘦?
判斷一個寶寶是胖還是瘦,不能看單一的身高、體重,必須搭配「身高別體重生長曲線」來看(下圖左滑第3張)。
簡單說:
判斷 男孩身高是否正常,用第1張圖。
判斷 男孩體重是否正常,用第2張圖。
判斷 男孩胖瘦是否在正常範圍內,用第3張圖。
女孩的在這裡(判斷方法與男孩的一致)
之前不少媽媽反映自己不會看這表,今天我就手把手教一次:
假如你的兒子今年2歲、體重11kg、身高76cm。
那麼在身高、體重、胖瘦曲線中,分別是這麼標(紅點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標出後,不少家長就會把所有線「最中間」
那一根當做標準來判斷,那你是真的用錯了!
只要寶寶的生長曲線在「5條線範圍以內」,就都屬於正常,超出範圍就要去醫院就醫了!中間那條線只是平均值而已。
其實大多數寶寶的生長曲線,都會在範圍以內,所以看單點數據是沒有太大用處的。
比起單點的位置,更重要的是生長曲線的「趨勢走向」。
比如:正常的曲線趨勢應該是這種光滑的平緩的,且都在5條線之內,與其他線趨勢一致的,屬於正常。
來源:網絡
而像這種「趨勢陡峭」或「上下波動劇烈」或「趨勢忽然放緩」的,就是有問題了。
所以看生長曲線,是一個長期的活。需要家長定期記錄,而不是突擊觀察單點數據,如此每個月做記錄才能有所收穫!
根據長期記錄,如果你家寶寶看起來比較瘦,但3張圖的生長曲線都在正常範圍內,那真的要恭喜恭喜再恭喜了!(很可能就是現大眾經常羨慕的「易瘦體質」本人了)
這種情況大多與「遺傳基因」有關,可以回想下雙方父母是否有一家族很瘦。
來源:網絡
這時只要確保孩子不經常生病,正常飲食都是不需要擔心的!
那麼對於不在正常範圍內的寶寶,有2點需要注意。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最後,特別要強調一點,小孩子真的不是越胖越好。
很多家長以把孩子養胖為驕傲,尤其是爺爺奶奶輩,胖娃有福、胖才可愛、越胖越強壯……
在這種不科學育兒觀的加持下,很多家長拚命給孩子補身體,因為家長的強制愛,卻讓孩子一代胖過一代。
不要用「胖才可愛」綁架你的孩子,孩子身體好,維持健康體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