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母親在女兒出嫁前囑咐女兒:「到了婆家,記住不要一直做好事。」
這位母親正是深諳「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母親擔心女兒一直做好事,婆家會認為這個媳婦天生就是這樣,對她所做的好事不會記上心,反而會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允許她日後出現一點點的細小差錯。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量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它是指當消費者在逐次增加1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
這是個非常內行的詞。通俗點,我們就來舉那個百說不厭的——「包子的故事」。即當你在飢餓的時候,吃第一個包子的感覺可能是非常滿意,吃第二個包子的時候可能是很滿意,等到你越吃越多,這個效用就在遞減了。漸漸的,吃得多了,也就不覺得包子有多好吃了。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運(marginal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運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再舉一個考慮邊際量如何有助於作出決策的例子,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萬美元除以200,即500美元。有人會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00美元。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假設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
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正如這些例子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