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生活習慣的變遷
再疊加科技進步、健康意識
提升後的檢出率增加
我國乃至全球範圍的 甲狀腺癌
發病率數據一直呈 上升態勢
甲狀腺癌已 超過子宮頸癌等女性特有癌症
稱為 危害我國女性群體的第二大惡性腫瘤
甲狀腺癌經根治性手術後絕大多數預後良好,生存期長,可對於那些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而言,手術採取全切還是切一半(患病側腺葉切除)成了醫患雙方都揮之不去的困惑。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呂偉明教授、李傑副教授團隊通過 為期兩年多的隨訪觀察, 發現了全切、半切後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術後半年已經沒有實質性差異。
該項研究不僅為目前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尤其是1-4cm中低危分化型患者術式選擇提供了進一步的循證醫學證據。
其研究成果也被最新一期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外科》(《jama surgery》)作為評論文章發表。據悉,這是目前甲狀腺生活質量研究首次在此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
該研究是在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教授帶領下,在臨床研究中心支持下由甲乳外科獨立主持的大型前瞻性縱向隊列研究。
中山一院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單位,第一作者為甲乳外科臨床博士後陳玩娜醫生,共同第一作者為李傑副教授、彭穗教授、洪澍彬副教授、徐荷洋及林勃醫生,通訊作者為呂偉明教授,共同通訊為肖海鵬教授。
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
探討手術方式顯得尤為必要
基於甲狀腺的重要性,同時為了提高全球居民的甲狀腺健康意識,國際甲狀腺聯盟將每年5月25日所在的周確定為國際甲狀腺知識宣傳周(甲狀腺周),該項目也是全球範圍內最大規模的甲狀腺科普宣傳活動。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最新公開數據顯示,甲狀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達到了14/10萬,其中女性發病率達到22/10萬,男性為7/10萬。青壯年期女性(15-59歲年齡段)尤其高發, 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兩到三倍。
但是,對於甲狀腺癌,也完全不用談癌色變。其發病率雖然不斷升高,但與甲狀腺癌相關的死亡率則一直維持在0.6/10萬的水平,而且致死的往往是發病率較低的未分化型甲狀腺癌。
「通過縱向比較,不難看出,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確實是在不斷上升的。 如果說稍早前甲狀腺癌在女性高發癌症中排不進前五,現在則已經是女性第二大高發癌症。」李傑向南都記者表示道。
深究甲狀腺癌高發的原因,是 多重因素疊加、多種複雜因素起作用的結果。
呂偉明教授表示,比如遺傳、輻射相關因素,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甲狀腺癌的發生、發展,和 放射性輻射有著莫大關係,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泄漏事故發生後,與之相關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倍增。
倒是手機、電腦這些電器釋放的所謂輻射,和甲狀腺癌的發生關係並不密切。至少目前, 沒有特別翔實的數據、研究能證實常用電腦、手機、常看電視會導致甲狀腺癌的增多。
此外,飲食生活節奏的變化,也會對甲狀腺癌的發生有刺激作用, 高壓、快節奏生活的人群,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往往要高於普通人群。
此前總有說法是加碘鹽導致了甲狀腺癌的發生率上升。其實 高碘或者碘攝入不足,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發生機率。
「再就是健康意識和檢測手段的進步,客觀上對甲狀腺癌的檢出率也有相當的作用。 一直以來都有種觀點,不是甲狀腺癌增多了,而是我們查出來的甲狀腺癌增多了。只是具體到臨床上,甲狀腺癌的手術在激增,探討開展什麼樣的手術對患者更有利於患者,更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很有必要。」
全切或半切
患者半年後的生活質量趨於一致
呂偉明教授表示,分化型甲狀腺癌是甲狀腺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預後相對較好。 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甲狀腺全切術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不影響1-4cm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預後。
在預後沒有明確差異的情況下, 生活質量是選擇手術方式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山一院團隊開展的前瞻性研究,就從患者的全切、半切後的生活質量著手進行中長期觀察。
通過對接受甲狀腺全切或腺葉切除術的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前及術後一月、三月、六月、一年的生活質量隨訪,發現術後一月及術後三月,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接受腺葉切除術後生活質量較全切術組更好。畢竟,甲狀腺是生產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組織。
而甲狀腺激素又在促進代謝、調節機體各器官、系統功能方面有著巨大作用。
全切除後,單純靠服用人工合成的甲狀腺素,短期內患者確實會產生一些不適應。
甲狀腺癌手術後,患者也需要接受碘131治療。
「但是, 在術後半年及一年後,全切組合半切組的生活質量差異基本消失。」呂偉明表示,這一結論在1-4cm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中依然成立。
因此,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手術決策時可不優先考慮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 如果希望短期內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甲狀腺腺葉切除術不失為更優的選擇。
該研究為目前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尤其是1-4cm中低危分化型患者術式的選擇提供了進一步的循證醫學證據。
「但具體是選用何種術式,臨床醫生也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患者曾經頭面部接受過放療,再比如患者有明確的癌症家族史或特定基因的突變,即便是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也應該全切。此外,腫瘤的位置、大小與淋巴結的距離等等,都會是醫生術式選擇的重要依據。」
呂偉明教授進一步解釋說,綜合目前的國際、國內經驗,甲狀腺癌的手術目的是以根治為目的。「在此前提下,能夠保留一個器官(腺葉切除或者說半切),肯定儘量保留,但如果影響根治,就應該進行全切。」
甲狀腺癌中也有「癌王」
要對兒童甲狀腺癌有足夠警惕
雖然甲狀腺癌的總體預後非常不錯,甚至背上了「懶癌」的稱謂,被商業保險踢出了重疾隊列。
但是在甲狀腺的分型中, 也是存在著死亡率極高、治療效果極差的「癌王」-未分化甲狀腺癌的存在。「一旦確診為此類癌症,患者的平均壽命3-6個月。」
目前,中山一院呂偉明教授團隊也在對這一癌王的治療加緊攻關。通過靶向藥物和化療的介入,將一些不適宜手術的甲狀腺癌治療成了能夠切除的癌症。
「在進行了根治性切除後,有一例患者的生存期已經超過10個月,至今沒有復發。」該團隊也已發現了一些此類癌症的新靶點,並大幅提升了治療效果。
除了「甲狀腺癌癌王」, 兒童甲狀腺癌也是團隊關注的一個領域。
和成年人群體是因為基因突變引發甲狀腺癌不同,兒童甲狀腺癌往往是因為基因融合導致,一旦起病,腫瘤對淋巴周圍組織的浸潤更高。
「目前我們做過一例孕36周就發現甲狀腺腫物,出生後6周就因吞咽困難不得不進行手術的患兒。此外,接診的5-10歲的兒童甲狀腺癌患者也不少。」
呂偉明教授建議, 家長如發現孩子頸部出現腫塊、小結節,應該及時前往醫院進行專業排查。
南都健聞(nanduijk)報道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整理:實習生 詹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