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上熱搜了!
因為一番話。
9月12日,賈樟柯做客央視。
主持人問,有專家建議演藝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你怎麼看。
賈樟柯表示,不贊同。
他拿《三峽好人》男主角韓三明舉例。
韓三明拍這部電影前,是個礦工。
從未接受過表演訓練。
然而,他憑藉該片的精彩演出,摘得第14屆智利國際電影節影帝桂冠。
可見,藝術需要標準。
更需要百花齊放。
一刀切,對文藝繁榮,可能會帶來阻礙。
因為是真話,相關新聞很快上了熱搜。
網友力挺。
輿論沸騰。
稱「這才是明理人。」
還有網友說:「珍惜敢說話的科長吧。」
賈樟柯之所以敢,之所以「明理」,是因為他能看見小人物、底層人。
30年前,他也曾是無名之輩。
在山西一個小鎮苦熬。
像無數困頓的人一樣,等一個機會。等著奔赴遠方。
他對遠方的渴望,很早就已經開始。
那時,他還年幼。
印象中有一次,他正在掃落葉,四野寂靜。突然,遠處傳來一陣奇怪的聲響。
父親說,那是火車的汽笛。
從此,那個聲音被印刻在記憶里。
幾年後,賈樟柯有了第一輛自行車。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騎上車,到幾十里外的縣城看火車。
回來以後,他對家人說,他不想呆在小鎮,他要去看大世界。
八九十年代,小鎮青年只有兩條出路。
要麼當兵。
要麼考大學。
留給賈樟柯的路,是後者。
高中三年,一晃而過。
填志願時,賈樟柯報了南開大學新聞系。結果,因為數學成績太差而落榜。
父親說,不如考美術學校,那樣就不用考數學了。
賈樟柯聽從父親的建議,獨自去山西大學美術系考前班學習。
他住在大學旁邊的一個村子裡,天天用煤油爐煮白菜麵條吃。直到現在,他一看見白菜煮麵就噁心。
由於沒有美術基礎,第二年高考,他又落榜了。
第三年高考前,賈樟柯偶然看到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
那是一曲厚重的史詩。
也是悲愴的故事。
一闕
坐在電影院,他邊看邊哭。
蒼茫的黃土地上,農民打腰鼓的畫面,令他百感交集。
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電影的魅力。
回到宿舍,他興奮地告訴同學,自己要當導演。
舍友們都覺得,這小子瘋了。
第二天,賈樟柯跑遍太原所有書店,卻幾乎找不到和電影有關的書籍。
最接近的一本,是《藝術概論》,裡面有一章談到了電影。
那本書,便成了他唯一的複習資料。
去北京考試時,領到試卷的那一剎,他懵了。
什麼「新浪潮電影」,什麼「蒙太奇」,這些名詞他聽都沒聽過。
這次考試,也是名落孫山。
落榜後,他跑到北京西四一家賣電影書籍的店裡,一口氣買下滿滿一箱書,背回了太原。
那一年,賈樟柯21歲。
他的想法很簡單,趁年輕,賭一把!
他給自己設了個期限,可以一直考到28歲。
因為北電文學系錄取的最大年齡是28歲。
十幾年後,他在《賈想II》里寫道:
「我不把高考落榜視為一次失敗,而把它視為一次放虎歸山。
對。
沒有人為我唱歌。
那我就唱給自己:平生勇猛怎會輕就範,如今再上虎山。」
23歲那年,賈樟柯如願以償,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他終於圓了少年夢。
到北京後,他又有了新的苦惱:聽不懂北京人的兒化音;吃不到家鄉的美食「過油肉」。
但這並不妨礙他施展天賦。
他鎖定的關注對象,不是英雄,不是大佬與精英,就是小人物。
大二那年,他拍攝了習作《小山回家》。
短片58分鐘。
主角叫小山,一個河南民工,春節前被開除,想找一個老鄉搭伴回鄉。
片中,小山遇到了各色人等,折射出世間百態。
短片在北電放映時,反響冷淡。
後來有同學建議,去北大放映試試。
賈樟柯不知道會遭遇什麼,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要讓更多人看到短片。
隨後,他和同學打了一輛面的,直奔北大。
電影在北大一間階梯教室里放映。
當晚,座無虛席。
電影放到一半時,有人開始低聲討論。有人開始鼓掌。直到放映完,也沒人離場。
賈樟柯心裡一下踏實了!
後來,該片榮獲香港國際影片展短片競賽單元最佳故事片獎,還得了兩萬元獎金。
他有了知名度。
很多人開始關注到他,其中一個人,叫朱炯。
她比他小2歲。
北電90屆攝影系學生。
美才女。
彼時,朱炯也是青春年少,才氣盎然。兩人相識後,一拍即合,不久成為戀人。
之後,賈樟柯愛情事業雙豐收。
1997年,還是大學生的賈樟柯,用最便宜的16厘米膠片,拍攝了自己的長片處女作《小武》。
片中,小武是個小偷。
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歌廳小姐。
兩個邊緣人之間有了曖昧關係。然而,那註定是一段有緣無分的感情……
《小武》通過講述一個底層人的故事,來捕捉時代的脈搏。
該片的靈感來源,是義大利現實主義佳作《偷自行車的人》。
小時候,賈樟柯在老家電影院看過這個電影,印象極深。
十幾年後,他在大學課堂上,再次看到了它。
它真實的視覺效果,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又一次觸動了他。
這部電影,讓賈樟柯重新認識了電影與現實的關係。
也啟發了他的電影創作。
拍完《小武》後,有人告訴賈樟柯,讓小偷作為主角缺乏普遍性,不符合時代的主旋律。
賈樟柯覺得,一個角色有沒有普遍性,不在於他的具體身份,而在於導演能否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角色。
1998年,賈樟柯把《小武》的拷貝,送到柏林電影節參展。
沒想到,一舉拿下了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沃爾福岡·施多德獎」等8個獎項。
《小武》大放異彩。
賈樟柯一戰成名。
1999年,賈樟柯和朱炯結婚。
那時,朱炯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策展人了。大家工作都忙。二人聚少離多,感情逐漸轉淡。
後來二人離婚。
朱炯去了國外定居。
也是在這一年,賈樟柯回老家為新片《站台》選女主角。
他去太原師範學院舞蹈系挑女學生。
沒想到,一眼相中了舞蹈老師趙濤。
趙濤比賈樟柯小8歲,身上有種質樸氣質。
賈樟柯說,趙濤「外表柔和,內心激情,正是我要找的人!」
二人合作完《站台》後,趙濤便成為賈樟柯的御用女主角。
賈樟柯公開說過,趙濤是他的繆斯,她有著極強的爆發力,總能給他的作品帶來驚喜。
2011年9月,賈樟柯和趙濤在微博官宣結婚。
趙濤相貌平平,臉扁平,顴骨高,唇薄,不是標準的電影臉,也沒有接受過任何表演訓練。
有人因此對賈樟柯的選角頗有意見。
賈樟柯不以為意。
他說:「我一直堅持用趙濤,是因為她是我目光所及,最好的女演員,就只有這一個理由。」
霸氣的回應,讓非議者閉上了嘴。
事實證明,賈樟柯的選角是對的。
趙濤潛力無窮。
她樸實不失靈動。
潑辣不失嫵媚。
演繹時,都是劇中人,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因為導演眼光在線,賈樟柯的每一部電影,都是牆內開花牆外香。
他的作品,在國外頻繁獲獎。
2015年,賈樟柯榮獲坎城電影節「金馬車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華人導演。
這不僅是藝術榮譽,更是商業籌碼。
從《小武》開始,他的電影一直盈利。每次開拍新片,都有投資人追著要給他投錢。
賈樟柯頭腦很清醒。他知道,在巨額資金面前,一定要有所選擇。
資金能成就你,也能毀掉你。
它會改變你的選擇。
也會影響你的審美。
如今,國內影視劇里,幾乎看不到普通人的生活。
有的,只是霸道總裁和紙醉金迷。
賈樟柯因為獨立,作品有幸保留下來一種真實感。
你會發現,他的電影在冷酷之中,依然溫暖。在凌厲之外,擁有慈悲。
所以有人說,賈樟柯是「一個把底層人當人的導演」,他在彌合社會的裂痕,呈現出時代的本相。
有一次,魯豫問賈樟柯,導演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
賈樟柯脫口而出:通情達理。
其實,就是超強的共情能力。
一次演講中,賈樟柯曾講過一個小故事。
九十年代,卡拉OK風靡全國。一天,他和朋友約在某地聊劇本。
到了約定地點,一個中年男子正站在台上唱拉卡OK,他五音不全,嗓門還特大,吵得他們根本無法交流。
一開始,賈樟柯很生氣。
直到男子唱到第三首歌時,他坐在男子的角度去觀察對方,突然就理解了男子。
那一剎那,他非常感動。
他突然明白了卡拉OK能成為國民娛樂項目的原因。
在此之前,中國人普遍羞於表達情感,尤其是家人之間,更不善於表達愛意。
卡拉OK出現後,給了這種情感一個出口,人們可以通過唱歌來表達內心的豐富感情。
想明白這一點後,他再聽男子的歌聲,一點也不煩了。
他的電影創作核心,就是持之以恆地關注人。
「把人放在一個很長的時間軸上去觀察,這樣才能喚起人們的惻隱之心,才能超越文化和地域去達到人類的共同意識。」
所以,你能從他的電影,看到中國最真實的一面。
能透過他的鏡頭,看到大時代背景下,被時光遺忘的生命,和普通人被裹挾的命運。
他的電影里,經常出現撞球桌,錄像廳,無業青年......這些元素,承載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鎮青年的集體記憶。
每一幅畫面,都猶如一把銳利的鉤子,鉤起遊子的思鄉情。
時代,瞬息萬變。
但「不能因為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
如今,賈樟柯已在北京定居多年。
在他心裡,他卻只屬於汾陽的那座小縣城。
對他而言,拍電影,是為了描述他體驗到的那個世界。
那個世界裡,有著和汾陽一樣的大街小巷,也有著和汾陽一樣的市井煙火,芸芸眾生。
那是他繞不過去的精神原鄉。
是他的來處。
也是他表達的使命。
他說,「路過每一個村落、每一個集鎮,它都會停下來,安排我與不同的故鄉相遇。」
或許,每個人的青春都是這樣:
少年時一心想逃離故土,去遠方闖蕩。
走過半生,見識過更大的世界後,心心念念的,不過是故鄉的那盤「過油肉」,和記憶里那聲悠長的汽笛。
作者:諸神的恩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0091850_48648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