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人們常說「以貌取人」,而在古代也是如此,唐朝有一個武舉人,武藝高強,考中了當年的武狀元。但他卻在進宮受封時,因容貌醜陋被取消狀元資格,後來,他一怒之下,推翻王朝自己當了皇帝,這位武舉人就是黃巢。
黃巢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武藝訓練。他飽讀詩書,善於騎射,武藝高強。然而,他的外貌卻讓人不敢恭維。他身材高大,面目猙獰,讓人看了心生恐懼,他的容貌到底有多醜陋呢?
據《五代秘史》記載:
黃巢身長一丈,膀闊三停,面如金紙,眉橫一字,牙排二齒,鼻生三竅。
這樣的外貌,無疑是與眾不同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頗為嚇人。在那個注重外貌的年代,黃巢的相貌成了他步入仕途的絆腳石。
儘管如此,黃巢並沒有放棄。他苦讀詩書,勤練武藝,希望有朝一日能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一名文武雙全的官員。然而,連續多年的進士考試都未能讓他成功登第。
沮喪之餘,黃巢轉而參加武舉考試。這一次,他憑藉過人的武藝和膽識,竟然一舉奪得了武狀元的頭銜。然而,這份榮耀並未持久。
當黃巢按照慣例進宮受到唐僖宗的召見時,他的外貌讓皇帝大吃一驚。唐僖宗對外貌有著極高的重視,黃巢的面容顯然不符合他的審美。
於是,在那個崇尚容貌的時代,黃巢因為長相問題,被剝奪了武狀元的稱號,甚至被永久排除在官員行列之外。
黃巢心中充滿了憤怒和不平。他在長安城郊的林子裡寫下《不第後賦菊》一詩,詩的全文如下:
不第後賦菊
黃巢〔唐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這首詩中,黃巢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菊花描繪成具有英雄氣概和高尚品質的形象。他以百花來比喻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黃巢借菊花的高潔,表達了自己的抱負,隨後離開了長安。
這一事件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不久後,唐朝的統治陷入黑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當王仙芝在長垣縣起義時,黃巢毫不猶豫地響應了這一召喚。唐朝在危機中急忙下旨招安,試圖籠絡王仙芝。但黃巢和其他將領堅決反對,決心繼續抗爭。
起義軍勢如破竹,很快就發展到十幾萬人。黃巢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不到一年時間,竟然攻克了洛陽和長安兩座都城。
唐僖宗嚇得掉隊逃跑,黃巢順勢在長安稱帝,建國號「大齊」。想當年,就因為長相醜陋,被唐僖宗剝奪了武狀元的頭銜,沒想到今日翻身當了皇帝,唐僖宗卻落荒而逃。
在起義初期,黃巢善待百姓,嚴禁軍隊搶掠,因此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然而,當他稱帝,建立大齊後,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他開始濫殺無辜,失去民心,又不善於經營,終究是新晉皇帝,治國綱紀不如正統皇朝。在唐軍的反攻下,黃巢軍隊潰敗,他自己也在狼虎谷被俘虜處死。
儘管黃巢起義最終失敗了,但它對唐朝的統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起義導致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黃巢的故事成為了後世的教訓,提醒人們不要以貌取人,要注重人的內在品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