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擺脫淺層學習,走向理解性的深層學習

2022-07-10   校長傳媒

原標題:張華:擺脫淺層學習,走向理解性的深層學習

來源|中國教育創新

作者|張華(杭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01

缺乏理解的淺層學習與時代背道而馳

以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學科事實為目的的學習叫淺層學習。淺層學習獲得的是一種惰性知識,這種知識一輩子都不會用到,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我們把知識當作專家的發現或發明,放在外部,然後交給老師。老師對知識不做任何改動,只是謙卑地等待著去接受專家的知識,然後把接受的現成知識再原封不動地、不做任何改變地交給學生,這種知識就是外部的學科事實。如果不理解知識,只是把知識等同於學科事實直接記下來,就必然會導致淺層學習。

我們的教育把太多鮮活的學科知識變成了讓人死記硬背的事實,導致了大量占主導地位的淺層學習。這是需要我們堅決改變的,如果不改變這一點,就無法培養出核心素養,不能走入深層學習,並會阻礙學生的發展。

特別在信息時代,這種方式是阻礙學生的進步、阻礙整個社會發展的。這種把知識當作僵死的存在,與人的心靈和人性的本質是相背的。人生下來就帶著探究本能、社會交往本能。因此如果把知識變成死記硬背的事實,用做題的方式來記住它們,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的。

如今,大學裡給學生講教育學課的時候,依然把教師系統講授、傳遞間接經驗,當作課堂教學的本質。這是一個過時的教育學、過時的教學觀。但這種控制取向的教學和我們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又極其配合,所以導致了自上而下的應試教育的教學觀。這種控制性的教學觀是阻礙我們走向深度學習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價值論根源。

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控制取向的應試教育的教學觀,因為它不僅會使人的能力喪失,還會扭曲人的個性。這種價值觀一定會阻礙民族的未來、社會的未來。這與以「創造創新」為特點的信息時代中對個人和社會的期待也是背道而馳的。

懷特海說過,我們要學會讓知識保持鮮活,要讓學生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真實的探究和應用的過程。所以擺脫應試教育價值觀的唯一出路和擺脫淺層學習的基本出路就是讓每一個老師和學生成為熱愛生命者,讓每一個老師和學生學會如何讓知識保持鮮活。

02

理解性的深度學習是發展核心素養的前提

所謂深度學習,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解決真實問題所進行的可遷移學習。在國外,深度學習是和核心素養並提的。深度學習一定是理解性學習,它擺脫了事實本位的教育價值觀和知識觀,走向了理解本位的知識觀。它讓教育變成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所以它要求把所有的學科知識轉化或者提升為背後的大觀念。基於大觀念的課程和教學設計,是深度學習的必然要求。

因此,理解變得十分重要。杜威說:「理解就是知道事物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去運作事物。」只有把細枝末節都遺忘掉了,剩下的東西才叫理解。所以理解是在建立在應用的基礎上的。

能否使用和解決問題是判斷是否理解的前提和基礎。理解有著很高的要求,理解力就是一種核心素養,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種高級能力。所以培養理解力是極其艱難的,我們必須對課堂教學和課程體系進行結構性的改組。進行結構性改組的基本方式,就是讓各門學科從零散的知識點走向「少而重要」的大觀念。

我們課程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少而精」。所以重要的是要基於學科觀念去重構課程內容。學科觀念有兩個層次:一是要把它具體到某個概念。也就是人的思維方式或者觀察世界的一種概念的視角,然後把它與觀念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們一定要形成「大觀念」來重構課程內容;二是要讓「大觀念」回到真實的情境當中,讓「大觀念」融入真實的情境且與一個個主題相聯繫。

當孩子們基於這個觀念理解真實的情境時,就會逐步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也就是「凝練學科觀念,創設真實情境,親歷學科實踐」。即一個讓學生通過合作而學習,通過探究及問題解決而學習,把探究、問題解決和合作緊密的融合為一體,讓教學變成一種協作式問題解決的過程。既有合作又有問題解決,這樣的學習就叫深度學習,所形成的就是可遷移的學習。

深度學習包括兩方面,一是認知方面的深,二是非認知方面的深——對自我理解的深以及對社會和他人理解的深。

我由衷地希望大家以杜威的「共同體的組織和生活」為基礎,改變傳統的「控制型的班級授課制」。借鑑像佐藤學等東方的教育學者所做的實踐探索,讓課堂教學過程既是一種共同體的組織和生活過程,又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解決和實踐過程。

走向深度學習,培養核心素養,讓21世紀中國的教育真正適應時代並引領時代。

延伸閱讀:

張華:好的課程,就是讓孩子創造著長大,而不是長大了再創造

劉月霞:「深度學習」究竟深在何處?

常生龍: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的4個要點

深度學習如何才能發生?好過程勝過好結果!

「5E」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神經網絡淺講:從神經元到深度學習

如何促進學習者深度學習【視頻】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