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頂流,比李佳琦翻車更狠

2023-10-08     ELLEMEN睿士

原標題:這些頂流,比李佳琦翻車更狠

前段時間,金融圈流傳著基金經理劉格菘的通稿變化截圖,標題稱號從900億頂流一路變成600億頂流,生動演繹了什麼叫「還是頂流?硬撐罷了」。

不止他自己,兩年前曾經被基民封神的張坤、葛蘭等人,從當年的千億頂流規模一路縮減,業績難以逆襲。明星基金經理,在過氣的路上越走越遠。

經理過氣,基民回踩

簡單來說,投資者購買基金,就是投資者把錢交給基金經理去管理。基金經理是基金的管理人,全權負責基金的管理,因此,一隻基金的業績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金經理個人。

基金的盈虧,雖然難免受市場大環境影響,但和相同規模、相同賽道的其他基金表現相比,就能看出基金經理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曾經的「公募基金第一人「葛蘭在基金一路大跌不見逆轉後,從「醫藥女神」成了「葛韭菜」、「葛腰子」。

因為投資茅台出名的張坤兩年虧損211億;劉彥春、蕭楠等明星基金經理的收益為負;頂流基金經理劉格菘的通稿稱號從900億頂流陸續變成了600億頂流……

他們旗下明星基金的戰績都令人觸目驚心: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創新C,虧幅達53.35%;劉彥春的景順長城績優成長A虧40.55%;劉格菘管理的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A,虧幅44.43%;

在市場走低的情況下,許多基金經理選擇急流勇退。

據Wind數據,截至9月24日,包括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在內的197家公司中,年內已有331位基金經理離任。

業績不佳導致薪酬銳減是離職的原因之一: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構成為「基礎薪水+管理費分紅」,大多數基金經理崗位的基礎年薪在50萬上下,頭部基金公司在100萬~200萬之間。

他們的收入大頭來自年終獎,若是業績不佳,當年的年終獎也許只有幾十萬——對於普通人而言已是天價,但基金經理們手上以億為單位,自然有另一種衡量價值的尺度。

在某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後,大批基民跟隨「清倉」的情形在基金圈非常常見。小型基金公司為了淡化這點影響,也會讓基金經理「減負」離任。

比財富流失來的更快的,是基民們的怨氣。

在牛市裡迷失了的基民們漸漸找回理智:一名被神化的基金經理,也許就只是運氣好碰上了市場增長,其實實力根本不足以支撐那麼大的盤子。

可惜為時已晚,當虧損近半的基民們無法狠下心割肉清倉時,就有了持續辱罵基金經理的局面。

拿易方達張坤來說,2021年張坤的粉絲甚至為成立後援會自稱IKUN,連張坤稀少的每根頭髮絲兒都覺得可愛;如今搜索張坤,只能看見滿屏:你欠我的拿什麼還。

據《時代周報》的採訪,一位公募行業人士表示,「如今業內在淡化明星基金經理這一個人的概念,不少基金公司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投研團隊整體實力的培養,大家更願意打造團隊化、平台化的模式。」

不僅國內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走下神壇,海外市場也是如此。前幾年美國最熱門的基金經理木頭姐(Cathie Wood),因為重倉高科技股獲得超額回報,然而從去年2月份的高點至今,旗下ARKK基金的最大跌幅已經超過一半。

明星基金經理成名史

其實基金經理被捧成「流量明星」這件事,也是近幾年才出現的。

其中鼻祖級頂流就是首個擁有自己後援會和超話的易方達基金的張坤。

2021年初,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因重倉白酒凈值一日暴漲5.05%,「藍籌」直接登上微博熱搜,圈內人調侃,漲得不夠多的股票都是「含坤量」不夠的,跌的都是「含坤量」為負的。易方達也成功在投資圈和羅曼尼康帝、拉菲並稱為世界三大知名酒莊。

基民為張坤創建了粉絲後援會和微博超話,粉圈話術也用得爐火純青,「以前說起iKun我會想起蔡徐坤,現在我想起的是張坤」,「坤坤勇敢飛,iKun永相隨。坤坤不老,藍籌到老」。甚至《天天向上》都向他發出邀請函,雖然最後因為「調性不符」被公關部拒絕了。

早在20年以來,諾安基金就數次登上熱搜,諾安成長混合基金經理蔡嵩松因為激進的投資風格導致基金大起大落,讓他被基民又愛又恨,諾安成長也被稱為「年輕人的第一次成長」。基民一邊調侃他的戰績一邊自我安慰:你追星,投進去一萬,一毛都拿不到;追蔡師,投進去一萬,再怎麼還能剩七千。

蔡嵩松本人也在論壇上做出回應,「希望大家理性買基金,不要賺了錢就叫我蔡總,虧了錢就叫我菜狗」。

在基民心中,「全世界最好的春春」是堅持投資白酒醫藥的劉彥春,「全世界最好的蘭蘭」是管理著千億資金的「公募一姐」葛蘭。中歐基金的周應波和易方達基金的蕭楠還因為漲幅突出,被他們頒發了「波君一蕭」的組合稱號。

追捧頭部明星基金經理一時成為風潮,他們還創作了投資攻略打油詩,「趙詣專攻新能源,中歐葛蘭醫藥全;白酒記得找張坤,消費還看劉彥春」。

這些娛樂化現象背後是進場投資的95後甚至00後。支付寶數據顯示,新進入基金市場的群體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52.9%。

「基金」早已成為年輕人的必備談資,小紅書、抖音上充斥著「年輕人理財」的經驗分享,博主靠曬收益就能輕鬆收穫上萬粉絲。這也恰恰反映出,年輕人大多沒有成熟的投資體系,選基金主要靠跟風,依據不是熟人、博主推薦,就是新聞話題熱度。

而行業「內卷」同樣嚴重,基金公司和銷售平台的營銷手段向年輕長尾客戶靠攏。拍宣傳片,在各大商圈和地鐵站投放廣告是基本操作,甚至讓基金經理直接下場直播,把短視頻做成懸疑愛情劇。

所以年輕人會輕易建立起對明星基金經理的迷信,卻因為不了解背後的投資理念和行業趨勢,翻臉比翻書還快。

基金界沒有「永遠的神」

在幾乎所有基金經理的回應中,都對明星化表示「婉拒了哈」。

因為一旦下跌,就要面臨來自基民的「脫粉回踩」。在蔡嵩松的一則新年祝福視頻中,整屏彈幕都在高呼「退錢」,曾經某頭部基金公司一場近30萬人觀看的直播中,女主播因為被虧錢的基民彈幕攻擊,當場情緒崩潰大哭。

儘管投資成績和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分不開,但盈虧的波動顯然受到市場影響更大。在《三聯》對基金經理曹晉的採訪中,他說:「你不能期待基金經理在乾旱的年份去求雨,或者預測明天能不能下雨。」

基金經理永遠都是順勢而為,當初讓張坤封神的戰績也得益於漲幅勢不可擋的白酒市場。

而且當大量資金蜂擁而至,基金經理就不得不拓展投資圈,進入到自己並不擅長的投資領域,增加失敗的風險,為了控制規模,張坤多次下調旗下基金的申購上限,不僅將易方達藍籌的上限從10萬元調低至2000元,而且暫停了易方達中小盤的所有申購業務,徹底「閉門謝客」。

大量人入場除了攤薄前期收益者的收益,還很有可能因為預期收益不足而發生巨額贖回。因為對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缺乏了解,跟風購買的基民很容易追漲殺跌,一旦出現下跌,心理落差就會極大。

由此引發的惡意評論和贖回會給基金經理帶來精神壓力和投資上的困擾。坊間流傳著一則「缺德」笑談:從基金經理入職後的變老程度,可以看出他的實力——在幾年內迅速蒼老的,多半是值得託付(資金)的能力者。

而追漲殺跌對基民來說更不是什麼好事,長線持有才能利好投資價值,否則錢大部分都交了手續費。

基金經理跌下神壇,在某些年份獲得超額回報之後,投資業績回歸市場平均水平,原本就是常態。而這兩年基金髮行正處於五年來的至暗時刻,「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就更不是一句空話了。

撰文:綠花花 tt

編輯:綠花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638317307236539e83c822aba7cd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