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放手,真的好難好難!

2022-05-30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為愛放手,真的好難好難!

本文作者:李嘯天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傳統的暑假檔也到來了。儘管國內電影市場依舊一片蕭條,但好歹好萊塢傳出的資源變得稍微豐富了點,總算解除了片荒帶來的心慌感。接下來,將陸陸續續為大家介紹一些新片,像《瞬息全宇宙》《暗夜博士:莫比亞斯》《迷失之城》《北歐人》《絞肉行動》《壞蛋聯盟》《替身演員》《愛死機3》等等,且請稍等,待我等擇其要者,一一碼來。

今天,先來說道說道一部小眾片《愛的怪物論》。豆瓣打分不太高,但別具一格,值得一說。

《愛的怪物論》,表面上是一部怪物驚悚片,其實是一部家庭親情片。尤其值得家有幼子的人來看一看。

本片的故事大意,是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兒子離開了性格暴虐的爸爸,離開了城市,到鄉下的一個湖邊租了一套房子,她還在本地找到了新工作,打算就此帶著孩子重新開始一段新生活。但是,房子邊上的湖裡卻藏著怪物,總在夜深人靜時悄然而至,鬼魅一樣纏上自己的兒子。真的是一心想要逃離舊生活開啟新生活,但才跳出虎口又躍進了狼窩,這讓年輕的媽媽揪心不已。

孩子備受怪物的折磨還完沒,他還難以融入新學校,在那裡沒有交到一個新朋友,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媽媽安排得再好,但對於孩子來說,都難以稱心滿意。

心神憔悴的母親,她該怎麼辦?

影片看起來是這麼著,就是一個年輕媽媽的中年焦慮症的問題。

但是,它不是。

影片在後面突然來了一個驚人的轉折,突然揭開了讓人心疼的真相。

原來,孩子早就去世了。因為媽媽的一次失誤,導致車禍發生,將車開到了湖裡,孩子在水中去世,媽媽則獲救。

前面所有的故事,都不過是這位媽媽的想像而已。她完全接受不了孩子已離去的現實,憑空臆想著帶孩子去鄉下過一段嶄新的生活。其實,她只是在醫院裡,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城市。

因為不願意放手,所以糾結,所以痛苦,所以疼不欲生。

故事並不複雜,轉折也談不上太新奇,但從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述說上,卻還是非常動人,讓觀者跟著心痛不已。

影片轉折的類型上,類似於《小島驚魂》。這部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影片,也是講一個媽媽帶著幾個孩子住在一個大宅子裡,本來只想安靜地生活,但總是被外人莫名其妙地驚擾,讓她苦不堪言。最後,影片鏡頭一轉,原來是女主早已去世,但她自己渾然不覺,依舊待在自己曾經住過的房子裡,給後來的住戶們帶來了無盡的驚擾。她以為是別人驚擾了她的生活,其實是自己驚擾了別人。不過,妮可·基德曼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說到底依舊是母愛的主題。

但《小島驚魂》的精彩還在於電影的形式感,母愛的主題反倒有些被沖淡,揪心程度不足。《愛的怪物論》真正可比擬的,更接近於連姆·尼森主演的《當怪物來敲門》。

表面上,兩片里的主角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從孩子的角度看,《愛的怪物論》與《當怪物來敲門》里的小男主遇到的問題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在夜深人靜時總是被上門前來的怪物驚擾,讓孩子飽受驚嚇。

《當怪物來敲門》最後的落腳點,其實是孩子的媽媽身患癌症,已經到了晚期,備受折磨。情感的焦灼點,被放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出於對媽媽的愛,他既不願意看到媽媽受苦,又害怕失去媽媽。於是,他幻想出了怪物,在折磨自己。孩子非常清楚,媽媽活不了多久了,自己終將要失去媽媽,媽媽被病魔折磨的實在是太難受了。所以,孩子一方面希望媽媽早點得到解脫,不再受苦,另一方面又極其害怕失去媽媽。所以,在失去與擁有之間,在攫住與放手之間,舉棋不定,備受煎熬。

《當怪物來敲門》讓孩子來承受放手與不放手之間的折磨,放手即失去媽媽,不放手又看不得媽媽在受苦,這種痛苦對於一個孩子開始,實在是太難了,因此非常揪心,催人淚下。而《愛的怪物論》里則換成了媽媽,媽媽明明知道孩子已經去世了,卻不願意面對現實,依舊苦苦地抓住孩子不放手。

有人在豆瓣下問「誰知道水裡的怪物什麼意思?」其實,答案很簡單,理解為死神就可以了。中文語境里,也有「水鬼」的概念,就是落水的人是被水鬼拿走了。孩子跟隨車禍落水,已離開人世,死神(水鬼)自然要將孩子的魂魄/靈魂帶走。可是,媽媽的執念,使得她將孩子的魂魄強行留住,不願意放它走。

最後,還是孩子親自勸媽媽,湖裡的怪物並不壞,也不可怕,看似怪物實際上是一名既漂亮又善良的阿姨,我想跟她走,你放手吧。

最終,媽媽選擇了放手。

也即是,她回到了現實,接受了孩子已死的真相。只見她從醫院裡走了出來,行走在城市的大街上。這即意味著媽媽從來就沒有真正去鄉下,那些都只是她的想像。也就是前面所發生的一切,其實都不是真的,只存在於媽媽的想像之中。

也即是,一名痛不欲生的媽媽,在失去孩子之後,苦苦抓住孩子的靈魂不放手,讓孩子的靈魂在與死神的搏擊中備受煎熬。

但無論是《小島驚魂》,還是《當怪物來敲門》,或者是《愛的怪物論》,講的都是佛教里的「我執」。「我執」即「無明」,是人類對於對於自我的過於執著,以至於鑽進了牛角尖里去了。放不下自己,心中梗著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一個「我」,執著於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一葉障目之下,提不起對自己之外的他人與社會的責任與義務。而最後,唯有放下「我執」,方才享受到自在,心裡方才得到釋放,得到解脫。不過,這些好萊塢影片的編劇大概是不懂這個道理,於是用了整部影片來解釋「我執」的概念,而對於了解一點佛法的觀眾來說,則一下就能看明白。千轉百回,說的道理其實就是那麼簡單。

但是,芸芸眾生,誰又能真的看透呢?

回到《愛的怪物論》,給人最大的啟示,就是作為家長,千萬千萬要看好自己的孩子,千萬大意不得。否則一個不小心,導致孩子離世,那將是家長永生的痛。這裡面的故事,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很悲傷,很慘痛。

愛,是如此的揪心,讓人心痛。

對孩子的愛,換成誰,又能夠輕易放手。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