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自南都·灣財社。
采寫 | 南都·灣財社記者 王玉鳳
10月24日,重磅消息出爐!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0000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整體提升我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此次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今年擬安排使用5000億元,結轉明年使用5000億元。
市場一個普遍的觀點稱,在財年收官之際,選擇增發國債的方式,並突破赤字率,這一財政舉措的意圖非常明顯,即釋放強烈信號,預示未來或將見到更多的積極政策,穩定全社會信心,短期權益市場有望向好。
短期權益市場有望向好
上述資金將重點用於八大方面:災後恢復重建、重點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標準農田建設。
10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時,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的方案,這次增發2023年1萬億元國債以後,全國財政赤字將由3.88萬億元增加到4.88萬億元,預計財政赤字率將由3%提高到3.8%左右。雖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國政府的負債率仍處於合理區間,整體風險可控。
那麼,此次增發萬億國債有何特殊性?對市場影響幾何?
國盛證券表示,從歷史上來看,此前我國有過3次年中增發國債、調整赤字,但均是在8月,本次在年末是最晚的一次。
第一次赤字率調整是在1998年8月,增發1000以長期建設國債,其中500億當年計入中央預算、中央赤字規模由460億增至960億。
第二次赤字率調整是在1999年8月,增發600億長期建設國債,其中300億計入中央預算、中央赤字規模由1503億增至1803億。
第三次是在2000年8月增發500億長期建設國債,全部計入中央預算,中央赤字規模由2298億增至2798億。本次則是在10月調整,中央財政赤字由31600億元增加到41600億元。
「本次四季度調整是最晚的一次,且今明兩年各用5000億,有利於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基礎,更凸顯2024年穩增長決心,指向2024年大方向應會偏擴張偏寬鬆、偏刺激。」 國盛證券方面分析道。
國盛證券也認為,歷史看,我國財政赤字率基本都是3%左右,高於3%的情況比較罕見(近一次是2020年定為3.6%),本次調整之後,今年財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突破了非常規年份3%的約束,明顯打開了政策的想像空間,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短期權益市場也有望向好。
此次,國債發行按照特別國債管理,且納入赤字預算,這一點非常特殊。民生證券表示,過往常見情形為特殊國債不納入赤字,例如2007年與2020年。說明這次國債發行,本可以在特別國債口徑之下,不擴張赤字。然而這次增發國債,刻意擴大赤字,說明突破赤字率是當前財政的主動選擇。「相較這次國債發行規模幾何、用向哪裡、撬動多少GDP,更重要的是這次增擴赤字帶來的信號意義。」
債市表現有待觀察
此次增發國債,增擴赤字,資金面壓力可能會加大,債市表現有待觀察。
民生證券稱,鑒於這次增擴赤字,政策刻意釋放積極信號,股票、商品和匯率,預計將給與積極的反應,債券市場影響則較為複雜。增擴赤字推高四季度利率債供給,短期內加大資金面壓力,加上增擴赤字釋放較為濃烈的關注經濟的政策信號,債券市場表現有待觀察。
「本次發行國債將加大資金面壓力,債市也將承壓,預計四季度大機率會對沖性降准。」國盛證券認為,由於9月以來特殊再融資債集中發行、稅期等因素,當前流動性已經偏緊,9月以來DR007持續高於7天逆回購利率,央行近期也已連續3天進行了大額公開市場操作。
參考過去幾輪赤字調整後債券發行情況,國盛證券預計本輪增發國債大機率還是向國有商業銀行發行,將對流動性進一步造成衝擊,央行對沖性降准必要性增加。對債券市場而言,國債發行還將進一步加大資金面壓力,預計短期可能有調整壓力;中期來看,經濟基本面仍是債市的核心變量,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修復情況。
從宏觀經濟來說,此次政策將利於明年的經濟運行以及地方財政壓力的化解。
粵開證券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總體持續恢復,但總需求不足、微觀主體信心不振的問題依然存在,增發國債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總需求,為四季度和明年的經濟運行打下好的基礎。
此外,有利於優化債務結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從債務管理看,增發國債後赤字增加並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緩解了地方財政壓力的同時優化了債務結構。當前地方債務占比高,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部分區域存在風險,增發國債有利於從總體上優化債務結構,降低地方債務風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