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古人學做菜,我是草草阿姨。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山家清供》,介紹一位人物——林洪。
一、誰認識林洪?
請問:泉州土著,有幾人能拍著胸脯告訴大家我認識林洪?
估計很多人會一臉懵。
如果說鄭成功,沒有不認識的,武將的威嚴,矗立在大坪山頭,市中心的很多高樓,只要往窗外遠眺,便能一睹風采。
歐陽詹,文學家,開創閩南儒學風氣。
李贄,思想家,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
張瑞圖,雖說是頂頂有名的書法家,但留在泉州人的印象中,估計沒有比狗屎鋪更值得口口相傳的故事了。
這些歷史人物不但有功績,還有傳說。
哥已歸天堂,但江湖仍有哥的傳說。
林洪呢?生卒不詳。
沒有傳說沒有故事。
只知道是南宋紹興年間進士,但官至何位?不知。
似乎無官無爵的這麼一位人物,就如茫茫大海中的你我,被浪潮淹沒得自家後人都不得而知。
二、《山家清供》你知我知嗎?
但歷史的潮流從不會虧待每一位曾經努力活在世上的人,林洪也一樣,生卒不詳沒關係,有傳世著作呀。
《西湖衣缽集》、《文房圖贊》以及《千家詩》里都有其作品,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山家清供》和《山家清事》了。
既然為人稱道,你我鄉里鄉親為何不知?
嘿嘿,改革開放才幾十年,曾經我們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都在喊吃海鮮、喊要硬菜,就如暴發戶一樣,有好東西就往口裡塞,個個恨不得將困難時期沒有吃到的好東西全部塞到肚子裡。
某音、某紅、某視頻,吃播們全都吃得滿嘴流油,看的人也是興高采烈。
都在吃大魚大肉,誰會關注什麼山野果蔬,還看什麼《山家清供》?
三、特別有品的大宋飲食文化
但這本書真的是奇書,林洪這人,也實在淵博。
這跟林洪所處的南宋有關係。
南宋,泉州人應該不陌生,去年申遺成功,還得仰仗南宋那幫皇室紈絝子弟,來泉州逃難並為後來創造空前輝煌作鋪墊,把一個偏安一隅的小邊陲,發展成世界級海洋貿易中心。
宋朝是一個奇葩的朝代,打仗不行,被周圍小國打得哇哇叫,但經濟厲害、科技厲害,有錢了興教育興藝術興文化,皇帝老兒就是大畫家,那個趙佶、宋徽宗 ,把北宋給敗光了,卻提高了整個大宋人民的藝術品位。
林洪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泉州人,多才多藝、能詩會畫,特別有品。
先來透露幾個美美的菜名:碧澗羹、冰壺珍、傍林鮮、拔霞供、蟹釀橙…
四、大宋美食家
據說宋朝以前,當官的吃三餐,百姓只能吃兩餐,正是這個不興武力提倡仁政的趙宋王朝,讓人民三餐吃飽、文化傍身,餐飲業也得到空前繁榮。
如今有一道菜讓人津津樂道,「東坡肉」,是不是一聽就要流口水?
對,以北宋大文豪蘇軾命名的一道菜。
這個蘇軾,一手文章能婉約能豪邁。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讓人是一會兒淚流滿面一會兒又激情澎湃。
蘇軾流傳後世的不僅有好文章,還有美食。
文豪做美食,那是看盡繁華後的返璞歸真,也是真正嘗盡人生百態後的高階品位。
蘇軾是美食家,寫文章不寫食譜,林洪則將整個大宋時期的文化藝術詩歌評鑑都寫進了他的著作。
在《山家清供》中融入了他對飲食美學的理念,追求「清」、「雅」、喜歡山野人家最自然最樸素的田園果蔬。
五、真正有品的菜譜
《山家清供》推崇清淡野趣,講究養生,放在如今的盛世太平,再適合不過。
把《山家清供》推薦給大家,正是希望有一天我們都回到大自然中,去鄉野田間,細細品味,體會真正的美食真知。
美食之所以稱為「美」,那得有「品」。
而《山家清供》這本書,不但提倡清雅飲食觀,還在每一道菜譜中,介紹歷史典故、品鑑詩歌人文,把一個「吃」的境界提高到天花板。
可以說,林洪告訴我們:吃,是有文化的!
而這位林洪,是我們泉州人,作為「轉糾狼」,你沒有理由不認識!
關注草草阿姨,每一期都會介紹一道《山家清供》的菜譜,有文章有視頻,敬請期待哦!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
原創作品,多多支持!
喜歡就請點贊、轉發、收藏或評論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