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端午美食多多,炒鹽茶、燒肉粽、煎堆,都有出處,都有典故

2022-06-02   草草啖鹽說蜜

原標題:泉州端午美食多多,炒鹽茶、燒肉粽、煎堆,都有出處,都有典故

草草啖鹽說蜜

——說天地美食,談人間風味

一、掛香囊、點雄黃、炒鹽茶、吃紅鴨蛋

首先給大家道一聲「端午安康」。

五月是毒月,端午是惡節,端午的午時,是毒中毒。

相傳五月初五,邪佞當道、五毒齊出。古人在這一天裡,要禁慾、齋戒,「此日蓄藥,以蠲jian除毒氣」。

確實,春夏交匯,梅雨季節,天氣悶熱,各種蚊蟲肆孽。空氣中瀰漫的煙瘴,搞得人頭昏腦漲,煩悶不已。這便是魑魅魍魎猖獗的時期。

瘴氣帶來病毒與災難,所以民俗中,端午我們要拜神祭祖、祈福辟邪。

掛菖蒲艾草以驅邪、戴香囊而去病。

不知你有沒有戴香囊的習慣?

記得我小時候,每年端午,徐先生(我媽)都要到泉州南門工藝店鋪去給我們三兄妹買香囊,還會在我們臉上點雄黃。

而到了端午的午時,徐先生會炒鹽茶,然後封存起來,一旦夏天我們幾個瘋跑中暑了,她就泡這個給我們喝。

當然,吃紅鴨蛋也是徐先生安排的,因為她說了,鴨蛋清熱解毒。吃了端午的紅鴨蛋,不但不生病,夏天出門還不會淋到西北雨(是不是很神奇?)。

想來這是一位老母親給孩子過端午最重要的安排。

二、燒肉粽與鹼粽

徐先生是重視端午的,因為惡節嘛,一定要祈福。

先要打發魑魅魍魎,那麼就得將粽子投江,這是全中華民族共同的習俗。

投喂魚蝦,祭奠屈原。

這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因為「哀民生而多艱」而讓國民永遠紀念。

兩千多年來,每年的端午,無論你有沒有讀過書,知不知道屈原的故事,都明白端午要吃粽子。

其實閩南的阿嫲們很多都不知道屈原,只知道粽子投江給鬼魅,少來騷擾民眾,但這就是過節的傳承。

徐先生不會包粽子,但我家阿嫲會包,燒肉粽、花生鹼粽,個個包得玲瓏剔透。

尤其是鹼水粽,阿嫲一定要包上花生,花生泡得又香又綿,夾在浸泡鹼水的糯米里,包上箬竹葉,蒸超長時間,讓鹼香箬竹香花生香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塊晶瑩剔透Q彈軟糯的美味。

等放涼了,蘸上白糖,那味道,冰爽香滑甜美,一輩子也忘不了!

阿嫲的鹼粽是我永生的記憶,我的手藝永遠企及不到阿嫲的水平。

而燒肉粽,那是奉獻給祖先的美味,當然要包上所有的好料:

紅燒肉、蛋黃、蝦米、乾貝、香菇、蚝干、紅豆等等,如今呢,還會包上鮑魚、海參、龍蝦等,據說有佛跳牆粽子,你吃過沒?

端午節來泉州就對了,因為有豪華燒肉粽,還有各式各樣的煎堆。

三、煎堆

五月節煎堆補天,這故事泉州人人曉得。

傳說女媧補天給漏了個洞,於是春夏之交就成了梅雨季節。

天破了,老下雨,偶爾暖濕氣流還會帶來水南天,那個濕,南方人都想哭。

柜子里的衣服潮了,被子沉重得蓋不踏實,家中牆角發霉了,食物更不用說,一不小心就長綠毛......

生活在南方不容易呀(一聲嘆息)。

古時候,我們的老祖宗是這麼下定義的:這是天漏了個洞,我們得補呀。

於是,端午這天,「雨兒微微,舀油煎堆」,祈求上蒼停雨。

還真是哈,煎堆補完天,艷陽高照的夏季也就開始了。

所以,煎堆習俗流傳了下來。

煎堆美味,但煎堆種類繁多,我按照糧食不同分成三大類:煎糜堆、煎麥堆、煎薯堆。

1、煎糜堆的「糜」就是「粥」,所以這類煎堆是以大米為基礎的,最為典型的就是煎蚝堆,把海蠣放入粥里,加入各種食材和地瓜粉,然後煎成圓餅狀,又香又鮮,相當美味。

2、煎麥堆是最古老的做法,泉州人基本都是衣冠南渡的後代,一到重要節日,都要吃小麥做成的食物,比如滷麵、炒麵等。

端午也不能免俗,那就用小麥粉來煎唄。

煎麥堆可鹽可甜,可以和韭菜一起煎成鹹的,也可以加點糯米粉和糖煎成甜的。終歸,煎麥堆是最簡單的煎堆,零廚藝,誰都可以操作哈。

3、煎薯堆,這叫法是我獨創,因為如今的薯堆已經變成了「炸棗」,連圓餅狀的款式都變成了圓球或長圓球。

但古時候的「炸棗」就叫煎錘!這個「錘」字,就是如今的「堆」,泉州人讀為「de」。

薯堆說來也是一部滄桑史。

老祖宗從中原躲難到了泉州,誰曾想,泉州土地貧瘠,別說小麥了,連稻米也種得艱難,於是討海的討海、下南洋的下南洋,居然給引進了番薯,番薯救活老祖宗呀。

這麼重要的節日,怎能不煎個薯堆祭天呢?

後來,怎麼就叫成了「炸棗」?誰發明的,出來說道說道。

但是,煎薯堆的習俗流傳了下來,每年的端午,泉州人做得最多的煎堆,那肯定是「炸棗」咯。

四、既然「惡」,我們就吃了它

端午要安康,除了準備美食祭天祭鬼祭祖先,還有很多活動,扒龍船、唆囉嗹、海上潑水節,據說都是驅邪除魔的習俗。

要不,這個端午來泉州?雖然是惡節,但「惡」,我們就吃了它。

(部分圖源網絡,如侵權,請告刪)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
原創文章,多多支持!
喜歡就請點贊、轉發、收藏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