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近千年歷史積澱的傳統村落集群,黃閣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省級非遺「黃閣麒麟舞」、區級非遺「黃閣燒肉」以及宗祠等傳統民俗和文化,無一不承載著當地人的情感和精神認同,其本身也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魅力。然而,在加速推進城市更新的黃閣鎮,傳統文化傳承和現代化發展如何並駕齊驅,是一個難以繞開、切切實實的問題。
目前,黃閣鎮正大力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育工作,不僅著力於老建築的保護,也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傳承,以建築修繕、培養傳承人、傳統文化教育、組建黃閣文化宣傳志願隊伍等方式,集聚多元主體的力量,探索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黃閣全鎮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49處(其中國保1處,市級文物2處,區級登記文物單位46處)。如黃閣首批古街文物保護和修復工程,海頭炮樓、廣昇樓、東里紅樓、輔黨麥公祠、輔熊麥公祠、東里村少山麥公祠、將軍祠等7處保護文物的修繕,均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
修繕後的將軍祠。
作為傳統文化的麒麟舞如何在當下煥發新生?黃閣也正不斷探索並給出自己的答案。據悉,黃閣目前成立有7支麒麟隊,有1名省級非遺傳承人、4名市級非遺傳承人。據黃閣鎮麒麟文化協會會長陳俊煒介紹,由麒麟舞傳承人參與創編的麒麟健身操,今年已在黃閣鎮內的兩個小學試點,並計劃在全鎮的小學和幼兒園推廣。接下來,黃閣鎮麒麟文化協會也將與學校合作,建立相關興趣班課程,積極發掘新一代傳承人。
而在黃閣鎮中心幼兒園,通過教育的在地化,孩子們也舞起了麒麟。自2014年以來,黃閣鎮中心幼兒園便致力於將本土傳統的麒麟舞與幼兒教育相融合。如成立6個麒麟特色實驗班,將麒麟舞轉化為幼兒易於接受的體育和遊戲的形式;邀請傳承人進校園教授麒麟舞,並組建幼兒麒麟隊、女子教師麒麟隊等等。由於一般的麒麟頭較重,幼兒園老師還專門去東莞定製了適合兒童的小麒麟頭。如今,以麒麟舞為主的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該園辦學的一大特色。
黃閣鎮東里村女子麒麟隊。
「麒麟舞學習,一方面可以強健體魄,另一方面,它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們合作、為他人服務、吃苦耐勞、專注的能力和品質。」黃閣鎮中心幼兒園園長藍靜舞介紹道,「而通過傳承人帶動老師,老師帶動幼兒,幼兒影響幼兒,再感染家長,我相信,傳統文化也就慢慢傳承下來了。」
黃閣鎮中心幼兒園的孩子們舞起「小麒麟」。
此外,黃閣鎮社工服務站還組織培育的一支宣傳黃閣本土文化的志願者隊——「麒樂融融,麟里有愛」黃閣文化宣傳隊。據悉,該隊伍成立於2021年10月,由黃閣本土作家、麒麟舞非遺傳承人、社區達人和骨幹志願者組成,致力於黃閣本土文化的挖掘、宣傳和保育。去年以來,志願者們協助社區開展了黃閣文化宣傳、文化景點導賞、麒麟舞傳承、文創品研發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黃閣文化、愛上黃閣文化。
今年7月,黃閣鎮社工服務站承辦的公益文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