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讀到梁文道寫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節日的本質實際上已經逐漸變為消費。尤其是「雙11」,從起初光棍節的概念,演變成今天人們的瘋狂購物。作為「90後」,我看著這個「節」從誕生,到慢慢發生變化。至於它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覺得起碼短期內不會消亡。
我還記得當「雙11」還叫光棍節時,購物還未成風潮。那時候各大平台除了蜂擁寫下和單身有關的各種信息之外,有的平台也會在這天給單身人士一些福利。所謂福利,多數指的是價格也算不上討人喜歡的折扣。雖說價格沒降低多少,但至少在形式上,象徵性的表示了對單身狗們的憐愛。
既然有這個機會,單身人士們又何苦要放棄。找不到疼愛自己的人,難道還不懂得自我疼愛嗎。反正掙錢不易,能便宜點兒是點兒,何必在省錢這件事上講面子,到頭來還不是苦往肚裡咽。於是光棍節這天似乎有了新的含義,對單身朋友們而言,你們甜蜜你們的,我們購買我們的。那些本該由對方買的,甚至對方不給買的,自己反而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擁有。
情侶所收穫到的愛情,就這樣在光棍節這天,以消費的方式,將單身一詞所包含的孤獨感消解。有時候物質給人的快感和滿足感,其實強於精神。尤其是在多數人結集而成的行為的影響下,一些情侶也紛紛加入到這天的購物中。他們深知秀恩愛又不必分日期,只要感情好,天天情人節。所以不如在光棍節放下作秀的包袱,做點兒實實在在的事。
久而久之,屬於單身人士的專有福利,似乎也不那麼明顯了。既如此,關於單身的隱喻部分也就隨之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集體性購物的狂歡。
近兩年,「雙11」被人詬病之處越來越多。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I、作為「光棍節」的取代物,「雙11」的啟蒙意義已經不再光鮮亮麗。它這道菜儘管還沒涼透,卻也是味道大不如前。但凡某個內容具備意義,它的價值自然會隨之升高。反之,在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實則是關注度的後退。
II、為了爭取到大量顧客,一部分商家不再秉持誠信的信條。他們通過提前抬高物價的方式,給購買者一種「雙11」這天瘋狂打折的假象。另有些商家提供的物品,在質量上大打折扣,或者在商品賣出的數量上造假,以致於那些吃過虧上過當的顧客,已經識破了商家的軌跡,早早退出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搶奪戰。
III、選購商品的步驟越來越繁瑣,花樣越來越多,這些看似增加趣味的購物過程,實則讓顧客心生煩躁。而之所以步驟變得繁瑣,還是為了將利益的減損降到最低。一些顧客因為麻煩的步驟,乾脆直接點擊下單,結果被商家誆了一把。各路商家通過翻新的購買方式,企圖吸引顧客前來,從而拉動「雙11」的顧客參與度,讓自己獲利更多。
IV、部分顧客在這天完全失去了理智,他們只看見「低廉」的價值,卻不曾考慮商品的實際質量,或者自己是否果真需要。因此很大程度上買回來的東西,並沒有機會用。隨著「雙11」熱潮的冷卻,他們看著自己的高消費和滿屋不知道怎麼用的東西,勢必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悔意中。這場「搶購大作戰」致使部分人的消費理念出現了偏差,引發的後果是既失去了錢,也沒感到愉快。
V、「雙11」過後可要忙壞了快遞小哥,大量下單的貨物,一時之間讓小哥們想喘口氣都難。儘管如此,也仍然有顧客反映,下單了若干天的商品,仍然到不了貨。一些人因此將怒火發泄給快遞員,不給他們好臉色,以致於糾紛不斷。要我說,大家也體諒體諒快遞員們,他們也想按時給各位送到。
也許問題不只有這幾點,但是僅這幾點,就足以讓「雙11」流失掉部分客源。這些問題涉及到的對象有多方,應該說每個人都有理應負擔的責任。要知道無論何時,良性的運行方式才能保障事物長久發展。
由於弊端的存在,部分人認為「雙11」早晚會消亡。至於這個時間要等到何時,似乎又沒有答案。想當初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也曾被預料要結束,但是至今結束了嗎?可見,一個大型的集體類活動,若想讓它消亡,當真不容易。
一些支持「雙11」的人表示:儘管購物平台上有些造假的成分,但是多數大品牌還算真誠。並且在「瘋搶」的過程中,的確能享受到快感。想來「雙11」已經不僅僅是花錢這麼簡單,它變成了一種期待和規劃。人們需要提早想想自己都需要什麼,列一張清單來逐一完成。
除此之外,每年的「雙11」晚會也讓氣氛變得格外溫馨。忙碌的人們好像在這天,給了自己一個放鬆的理由。買買喜歡的東西,看看電視節目,約上三五好友逛逛街。其實生活本可以很簡單,人的滿足感也不過如此。
且不論明年如何,至少就我今年的觀察來看,人們對「雙11」的總體熱情一如往昔。也許有人會說所謂的「雙11」幾秒鐘購買人數為多少之類的數據不夠真實,但是數據歸數據,身邊朋友的反應卻是有跡可循。你的朋友家人已經放棄消費了嗎?想來並沒有。
假如「雙11」真的不適合存在,那麼它自然會和很多已經冷卻的事物一樣,慢慢成為歷史。但至少目前,我沒有看出這種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