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喂養寶寶?

2023-09-08     科學家庭育兒

原標題:如何科學喂養寶寶?

開學了,各位寶媽、寶爸們怎麼解決娃的吃飯問題?科大大估計大部分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吃得是否健康,但也有些「心大」的家長,直接全權交給娃自己處理:

圖片來源:網絡

醫生詢問悅悅平時的飲食習慣,發現家長忙於工作,悅悅一日三餐都是自己胡亂吃。兒科專家提醒家長回去後注重飲食調養,家長連連點頭。一個月後,悅悅肚子一點都不疼了。

胃部的問題可大可小——約8成的胃鏡檢查報告,都會提示有「淺表性胃炎」,很多人不放在心上,但如果不加干預,就容易發展為胃潰瘍、胃出血等嚴重的疾病。通過改變飲食習慣等方式,胃病也容易養好。

1

孩子肚子疼,如何辨別原因?

尤其是年齡小的娃娃,如果不舒服了,可不會準確地表達:「媽媽,我胃疼!」,他們只會模糊地表述自己肚子疼。

咱們的腹部是很大一塊區域,但是不同的位置,也代表著不同的問題!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想要知道孩子屬於哪一種,其實一句話、一根手指就能判斷!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是肚臍眼周圍痛,那可能是: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功能性腹痛:

這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腹痛。

會經常發作,但是疼一會就會自己變好,且腹痛的同時,沒有其他症狀,也不影響孩子的生活。

這種腹痛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明確,所以也沒有特效治療手段

只能日常護理,讓孩子規律飲食,少吃刺激類、易產氣的食物(如冷飲、豆類、栗子等),避免著涼,保持良好的心情。

腸系膜淋巴結炎:

寶寶便便後肚子痛沒有緩解,按壓時會痛,還可能伴有發熱等感染症狀

一般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多能自愈,需要醫生根據感染病史、血液檢測結果、咽拭子檢測結果等指導用藥。

腸套疊:

這是2歲以內嬰幼兒最常見的急性腹症

腸套疊的腹痛是陣發性的(15~20分鐘發作一次),所以寶寶一般是哭一陣停一陣,哭的時候很嚴重,雙腿會蜷曲起來,像一隻蝦米

甚至會出現嘔吐、拉暗紅色果醬樣血便的情況。

這種肚子痛要馬上去醫院急診!

如果孩子指的是右下腹,那就有可能是: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家長要學會通過寶寶的動作、姿勢、反應、表情和臉色觀察寶寶的狀態。

  • 小寶寶會表現出異常哭鬧,蜷縮身體、出冷汗;
  • 大寶寶蜷曲著右腿睡或彎著腰走路;
  • 拒絕爸媽按揉腹部,會加劇哭鬧;
  • 常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然後出現高熱。

這種情況,馬上帶寶寶去醫院!

如果孩子指的是左下腹,可能是: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便秘的寶,一般會放屁屁比較多,如果是便秘引發的急性腹痛,通常會撅著屁股,表情痛苦。

比較瘦的寶寶,媽媽還能摸到左下腹硬硬的腸型。症狀比較嚴重的,建議直接去醫院。

寶寶便秘時,家長可以在家給孩子使用開塞露。

開塞露能潤滑腸壁、軟化大便,幫助排便,是便秘時對症處理的常用方法。

症狀較輕的,家長可以幫寶寶順時針揉揉肚子,促進消化排便

開塞露是應急處置方法,但不是萬能鑰匙,經常使用對腸道有刺激,不利於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關鍵還需平時做好預防工作,讓孩子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多喝水,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更重要!

如果孩子指的是左上腹,可能是: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胃炎

除了胃痛,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胃脹等症狀,嚴重情況下甚至嘔血、黑便等;

  • 急性胃炎如果是感染引起,寶寶可能會伴有發熱
  • 慢性胃炎的腹痛較多在就餐時或餐後發生

消化性潰瘍

間歇性發作,小寶寶會在夜間或清晨疼醒哭鬧,大寶寶多在飢餓時或夜間疼痛;

可能有吃東西後嘔吐、經常腹瀉的症狀,嚴重甚至可能有嘔血、黑便等。

不管是胃炎還是消化性潰瘍,應對方法都是:

確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最好帶寶寶檢查一下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大寶寶中最為常見。是引起上面兩種疾病的一大原因,根除後也有助於寶寶恢復。

如果是恥骨或腰部痛,可能是: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是小寶寶,可能只會發燒

大點的孩子患上尿路感染,還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泌尿道症狀(排尿困難、排尿痛,尿急、尿頻、尿失禁、血尿)、尿道口紅腫,有分泌物等症狀。

尿路感染早治療早好,遵醫囑,吃藥一兩天後,孩子的感染症狀就能得到緩解。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會引起肚子疼的比較特殊的情況,比如說焦慮症、抑鬱症:

雖然這種情況,家長們遇到的幾率比較小。但是不管多大歲的娃,長期肚子疼或者突發肚子疼一定要及時就醫!

對於經常肚子疼的娃,科大大也準備了一些緩解的方式: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還有一種肚子疼,相信家長們也能準確辨別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2

吃涼的,會傷胃嗎?

朋友圈經常能看見這種謠言:

受生活習慣的影響,國內很多家長認為,寶寶吃涼食不僅傷胃,還可能導致腹瀉,那科大大可就要為這些涼食「喊冤」,為它們澄清了。

吃涼食不傷胃

涼食經過口腔和食道的暖化,到胃裡時已經不冷了,不會對寶寶腸胃造成傷害。

還有家長擔心涼食會吸收身體里的熱量,寶寶身體會受寒,從而影響器官功能。

少量涼食對體溫不會造成影響,更不會傷害身體器官,這得益於人體天生的恆溫能力。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寶寶吃完涼食,為什麼會感覺不舒服?

部分寶寶吃完涼食感覺不舒服,原因有二:

1、自身疾病原因:

患了腸易激綜合徵的寶寶,遇冷就會腹痛,這是低溫誘發了自身疾病,而不是因為吃了涼食。

2、寶寶飲食習慣原因:

國外寶寶從小就喝涼水、吃冰激凌,為什麼國內有些寶寶吃完涼食就不舒服呢?

對食物冷熱的接受度,關鍵因素是習慣和喜好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寶寶出生後就喝涼奶(水),胃腸會適應偏涼溫度;如果寶寶一直吃溫的喝溫的,突然吃涼食就可能出現胃腸不適。

冰奶、冷飲、涼水果,想吃就吃?

既然吃涼食不傷胃,也不會導致腹瀉,那寶寶可以放開小肚子吃涼食?也不是。

1、喝不喝涼奶(水)是習慣和喜好問題。

如果寶寶喜歡喝溫奶就喝溫奶,寶寶喜歡喝涼奶就給寶寶喝涼奶,涼水和溫水也是如此。

至於冰奶(水),國內外權威機構的建議如下:

香港衛生署:冷藏奶未必需要加熱,寶寶可以直接飲用。

美國兒科學會(AAP):冷藏的配方奶不一定加熱後給寶寶喝,但大多數寶寶喜歡喝溫度和室溫差不多的奶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網:如果寶寶喜歡冰奶,家長可以直接從冰箱裡拿冷藏的配方奶給寶寶喝。

但小寶寶的胃腸調節功能較差,家長不必刻意冒險,1歲以下的寶寶儘量別喝冰奶(水)

1歲以上、沒有腸胃疾病的寶寶,想要嘗試冰奶或冰水的話,可以適量飲用。

2、冷飲(冰棍、冰激凌)

1歲以內寶寶對牛奶的消化能力有限,且6個月以內寶寶不需要額外補水,自然不能吃冷飲。

1歲以上寶寶可以少量吃冷飲,注意以下4點。

早晚和空腹時不吃:一天中12~15點氣溫最高,這時給寶寶吃冷飲最佳。

飯前不吃:飯前吃冷飲會影響寶寶正餐,打亂寶寶的飲食規律。

不可貪食:不建議過量食用冰激凌、牛奶雪糕等含糖量高的冷飲,糖攝入量太多會增加肥胖和齲齒的風險。

不要狼吞虎咽:讓冷飲在寶寶的嘴巴里慢慢融化,接近體溫時再吞下,減輕咽喉和呼吸道的刺激。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3、涼水果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1~3歲寶寶每日吃150~200克水果即可。

剛添加輔食的寶寶,不太適應涼水果,可以將水果放至常溫或適當加熱,大寶寶喜歡吃涼水果就可以吃,沒必要放至常溫或加熱。

水果只要用流水清洗乾淨,不管生的還是熟的,營養不會有太大差別。

3

想養胃?先戒掉這4個壞習慣

1、一起床就吃

吃飯太早,消化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反而傷害腸胃。

起床後,先給娃喝點水,過會兒後再用餐,七點到九點都不晚。

2、早午餐一起吃

早餐也要按時吃,否則容易影響娃生長發育。

3、狼吞虎咽吃

吃太快,胖得也快,還傷害食道。

研究表明:在熱量水平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吃飯速度快的人比吃飯速度正常的人發胖機率高4.4倍。

正常情況下,一頓早餐的食用時間保持在20~30分鐘最為合宜。

4、邊玩邊吃

邊玩邊吃不僅容易導致寶寶消化系統紊亂、增進食物嗆噎的風險,還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爸媽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不能邊看手機邊吃飯哦!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就藏在這一朝一夕,一蔬一飯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7891f2dca782604e12253c601231d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