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老傳統要吃「巧果」,傳統浪漫要懂,寓意愛情長長久久

2023-01-17     無笑不談

原標題:七夕將至,老傳統要吃「巧果」,傳統浪漫要懂,寓意愛情長長久久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

導讀:

農曆的七月初七,將會迎來一個特殊的節日,七夕節。它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叫法比較多,比如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夕祭等,都說的是這一天。七夕節的來歷,來自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古人認為,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在天上的鵲橋相會,又因為在晚上過節,所以這天叫做七夕節,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如今更是成為了非遺節日。

七夕節流傳下來很多風俗習慣,其中關於食俗方面,就有吃巧果。七夕將至,老傳統要吃「巧果」,傳統浪漫要懂,寓意愛情長長久久。

這裡說的「巧果」它不是一種水果,而是一種點心,它是用麵粉或者是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

在《東京夢華錄》中把巧果還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這個「巧」和「橋」諧音,古人認為,在七月初七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本身七夕節,就是中國的情人節,所以吃巧果,也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也寓意著愛情長長久久。

七夕吃「巧果」的來歷?

據老輩人講,過去的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都會學會各種針線活,學習這種必須要心靈手巧才行,而這一天剛好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們通過吃巧果的方式,來祈求織女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巧果製作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主要原料是用油、面、糖、蜜,製成麵糰,然後用剪刀或者是其它的工具,把它製作成各種花型,然後把它進行油炸,炸好以後,便會有這個圖形了,有些人家還會,把它染成一些顏色,然後拿來吃。

這種做法相對比較的簡單,和現在炸油條其實有點像,主要是把它放入到滾燙的油鍋中,把它炸至金黃色,接著把它撈出來,隨即撒上芝麻、白糖即可,吃在嘴裡酥脆香甜,非常美味。

第二種,用麵粉加雞蛋以及糖來做,這種是直接烤著吃,而不需要放入到油鍋中去炸,這種也是我比較推薦大家去做的。

所需食材:麵粉、溫水、奶粉、糖少許、酵母半勺

具體做法:

1、找一個大一點的盆,裡面放入我們準備好的麵粉,然後加入少許的奶粉和白糖,這個可以增加它的甜度。

2、找一個小碗,裡面放入酵母,加入少許的水拌勻,然後分多次倒入到大盆中,要注意不斷地進行攪拌,揉搓成麵糰狀。

3、開始醒面,現在氣溫比較高,一般1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拿出來進行揉搓,面揉得好,成品就越好看。

4、把揉搓好的麵糰切成小塊,用模具製作成各種造型,然後放入到烤盤中,開始烤,大概10多分鐘就可以了。

5、從烤箱中取出來,這樣一個簡單的「巧果」就製作完成了,放涼以後,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了。

【食刻說】

七夕將至,條件允許的話,大家不妨在家裡做一個簡單的小零食「巧果」,簡單又美味,而且還有非常好的寓意,朋友們,你們七夕節有吃「巧果」的習俗嗎?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刪改、盜用,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729dc1be8eaf1188dc78bd8d5474b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