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我與成都

2022-10-17     漫成都

原標題:十年,我與成都

從2012年進入大學來到成都算起,我在成都的生活剛好來到第十年,真正定居並成為「新成都人」的第六年。

我的老家在盆地中部的一個小城市,對於省會成都的感情,其實從小較為平淡,對於成都的認識也不深刻——四川人民的省會,經濟相對發達,僅此而已,也並沒有來過幾次。

金牛公園,上圖2022年/下圖2012年。

無法忘記2012年父母送我到火車北站乘坐校車前往學校的場景;龐大的候車廳外水泄不通的人群,不同學校的校車依次排開,學長學姐們不停迎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和家長……時間來到今天,火車北站(成都站)剛好在這個月的11號暫時謝幕進行封閉改造,從全川鐵路樞紐到謝幕停運,這也是一個十年的縮影。

成都火車北站,春運,2016年。

回看自己與城市的這十年,不見得典型,但一點點遞進的情愫特別清晰。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兩千萬市民兩千萬座城市。每一個新成都人心裡都有一座成都城。

我所讀的大學在距離成都市區很遠的團結鎮,這直接影響了那幾年我與中心城區的接觸。

2013年左右,全成都運營的地鐵線就兩條,毫無如今繁密的「地鐵網」的影子。2號線一期的西段僅開通到了茶店子客運站,當時從市區回學校,仍需在茶店子換乘公交車,再忍受40分鐘的顛簸。

2012年,上圖地鐵1號線/下圖地鐵2號線。

印象里,那幾年只有周末和節假日願意花上三個小時的往返時間,到熱鬧繁華的市區去探索不同的城市場景。彼時的市區面貌並不像如今這樣精緻可人,到處是打圍的工地,給人一種強烈的阻礙感;秋冬時節一連半個月的陰天與霧靄,讓人幾乎沒有戶外活動的激情;我甚至會像外省遊客一般,列表打卡各種文旅景區,其次就是各種吃喝。

2013年12月,霧霾下的安順廊橋。2013年成都市實施大氣污染治理,實施新空氣品質標準,經過近十年治理,2021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29天。

總之,頭三年的成都生活大部分都消磨在了那個叫團結的小鎮,多麼羨慕校址就在市區的大學生!網上關於成都的人間煙火味、閒適浪漫、優雅時尚,幾乎都被繁重的學業、零碎的學生會事務、校園活動所遮擋。

成都雙橋子立交橋, 上圖2022年/下圖2012年。

那時候的春熙路還沒有IFS與太古里,人流集中在紅星路以西;那時的二環高架剛剛開通,吸引了一大波騎行愛好者打卡;那時的星巴克,還沒有像如今這樣一條街可以開出五六家;那時的高新區,對我來說還是沒有必要踏足的城市「飛地」……那時的成都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承載我學業的城市,我也不清楚等學業完成以後會前往哪裡,就像這裡秋冬的大霧一樣迷茫和充滿幻想。

金牛區光榮西路為民新居,上圖2022年/下圖2013年。

直到2015年,我對成都的感情有了質的變化。

偶然得到了一個去北京實習的機會。我當時仿佛已經告訴自己,我大概是要離開成都。

在那個盛夏,我花了幾天時間認真感受了在成都的生活。臨行前一個晚上,我坐著BRT快速公交,在二環高架上繞了不知道幾個完整的圈,望著市區隨著深夜逐漸暗去的車水馬龍,與成都默默說著再見。

青龍場成綿高速上坡,上圖2022年/下圖2012年。

來到北京,我與那些以競走狀態生活的人們一樣,每天兩點一線,周末去各個名勝古蹟打卡遊玩。一切仿佛平靜,但又覺得不安。

就在北京最美的季節過去,「北漂」小半年後我繃不住了。只記得在外地出差的某個晚上,我在酒店的樓道里不停搜索著成都的圖片,不停告訴自己想要回去,回到那個可以承載生活、精彩無比、令人鬆弛又充滿鬥志的城市。我從沒想過「成都」這兩個字有一天會在我心中掀起如此大的風浪,讓我落淚。

2014年中秋節,市民在府南河放孔明燈。

往後,我便開始為回到成都而準備,2015年的冬天,我回到了這裡。它從一個我「生活過」的城市,變成了一個「我想繼續去生活」的城市。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小半年,我發現了一個人生活在成都是一件多麼令人驕傲的事情。現當下,一部分的人群中果然掀起了「逃離北上廣,擁抱新一線」的風潮,成都成為了相當數量的人們的首選。

大概也是從那時起,我的高中文科功底才真正開始對我的人生觀產生作用。

在2015年即將進入尾聲時,我偶然在地鐵牛王廟站瞥見9個巨幅的標語—— 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第一次,我感受到這座城市雄厚的實力。原來它早就不止是年少時我認為的一方省會,它的雄心壯志已經瞄準了更高的位置,能量也來到了更高的層級。十年來,成都的經濟總量已經連跨11個千億,站在了第二個萬億的關口。十年前,全成都的人口是1500多萬人,如今已經來到了2100萬,直逼北上,我也成為了增量中的六百萬分之一。

興隆湖,上圖2015年、中圖2016年、下圖2019年建設情況。

之所以說文科功底到這時才產生作用,正是看清了這座城市真正的能量。就在之後的幾年中,我在工作從業之餘不斷地去理清門戶樞紐、位勢能級、人口密度、經濟總量、要素運籌等等以天文數字計的各種名詞的內涵與其間聯繫,並且在這幾年中通過密集的國家戰略、重大項目、各級決策部署等等反證著我自己的猜想。

2015年10月,即將轉型的三聖花鄉。

從前,儘管「中國第四城」呼聲此起彼伏,但通常成都也僅僅被描述為「西部特大城市」;2017年,「國家中心城市」的名號正式加冕,從帶動西部,轉向輻射全國,同時成都正式將自身的歷史坐標瞄準到了世界城市的體系中,衝刺世界級城市;到了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成渝聯手挺進「中國第四極」,從頂層設計上真正走到了國家戰略的塔尖城市位置。

東大路沙河堡一線,上圖2022年/下圖2013年。

非凡的十年,是一座超大城市的進擊組曲,宏大的中國敘事中,成都在不同的階段都把握和抓住了能級躍升的時機,多麼有條不紊、鏗鏘有力。

成都萬象城,上圖2022年/下圖2015年。

十年過去了,「來了就不想離開」仍然是這座城市最深入人心的標籤,除此之外,「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更增添了歷史與未來城市形態的縱深感;「煙火成都」更是讓無數逃離北上廣的人們神往;「最具幸福感」不斷地刺激著不同地域的人們「像成都人那樣生活」……

2022年6月,468高樓、雪山群與成都主城區同框。

在成都生活,也有呈現著了不起的「十年之變」。

地鐵完全成網並仍在持續加密,從前閉著眼睛都知道哪條線哪個站,如今已經普遍依賴手機地圖查詢;霧霾天氣肉眼可見地減少了,雪山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在我們的窗外;從前那些「徒有煙火不顧衛生」的地方消失了,城市有機更新將格調帶進了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市民的消費更多元了,成都人不斷買出各種品牌銷售冠軍,倒逼消費場景的持續更新換代;公園城市的大美形態,浸潤著每一位市民的心田……

2022年6月,大運場館、雪山群與成都主城區同框。

十年,有太多值得書寫與記錄的地方,不論個體還是城市,我們總要看看走過的路,才能安心走接下來的人生,因為每一步都要算數,更因為今日的成都,是你我共同築就。

是為印記,不可磨滅。

2012年9月,天府新區規劃沙盤亮相,同年宣布天府新區建設作為四川的「一號工程」。

2013年6月,成都市寬窄巷子景區懸掛的財富論壇紅燈籠。

2013年9月,環球中心開業。

2013年12月,IFS大樓前工人正在安裝奢侈品廣告牌。隨著市民消費水平提高,成都已成為奢侈品消費第四城。

2014年12月,成綿樂城際鐵路開通,這是西南首條高速鐵路客運專線。

2015年11月,蘋果零售店在太古里開業。

2015年12月,開通的成渝高鐵跨過沱江。

2016年1月,唯品會的貨品分揀線。同年成都電商企業蓬勃發展。

2016年2月,市民在四川省圖書館閱讀,圖書館在2015年12月開館運行。

2016年5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工,這標誌著成都市成為中國第三座擁有兩座大型國際機場的城市。

2016年7月,建設中的天府新區科學城。

2017年6月,在錦城湖邊的小學生。

2018年3月,成都天府熊貓塔進行煙花表演。

2018年10月,成都馬拉松選手奔跑在府南河旁,路線全長42.195公里,串起了成都的古往今來,跑友將在這條穿越千年歷史的賽道上,用奔跑的方式感受成都最美的風景。

2018年12月,打造一新的錦城湖公園亮相。

2019年2月,「夜遊錦江」項目啟動,貫穿了天府熊貓塔、太古里、九眼橋等特色點位,目前從東門大橋到合江橋有一共長1.3公里的「夜遊錦江」示範段。

2020年3月,成都市青白江區,第10000列中歐班列發出。

2021年2月,市民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內丹景台眺望三岔湖。

2021年3月,成都市高新區老成仁路跨錦江人行天橋亮燈。

2022年6月,天府新區的天府大道向仁壽縣延伸。天府大道作為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全長有150多公里。

十年時間,成都的偉大,自然而然。因為城市在努力地把握時機,人們努力地在這裡活得精彩。

我自己的十年,與這座城市有著清晰而溫暖的連結,你呢?

——漫成都.城市——

文字|多多不鬧

編輯 | Penny

圖片|Anyu、 劉陳平、劉偉

監製/出品丨王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6b0255697e6acef33abfee6b0057543.html